返回

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50章 苏轼居然被称为圣人(2 / 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人们都说苏轼深情,其实苏辙更深情。宋朝官员纳妾养歌女成风。可苏辙一生只有一个妻子,从来没有纳过妾。

苏辙颔首“我曾经在密州找到了一个废旧的高台,取名超然台。兄长从杭州到密州当官,其实也是想跟我近一点,共赏超然台的风景。

结果那年中秋,我们同在山东,他在密州,我却在济南。

所以兄长只能独自写下那一首水调歌头。”

妻子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件事,因为苏辙向来寡言少语,非常沉稳,很少如此情绪外露。

妻子惊讶地说“原来如此。那这首诗怎么不多写一点你呢只有序里面写了一句兼怀子由。”

苏辙被打开了话匣子“其实不止。

我们兄弟曾经在一个雨夜,一起读韦应物的诗词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我们二十三岁之前从未分离,便许下愿望以后也要对床眠。”

“因为我不在,没有办法对床眠。所以哥哥写下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妻子恍然大悟,为他们的兄弟情谊动容“原来如此,不知道你兄长他现在在黄州怎么样了”

苏辙看着天幕上演员轻薄的单衣,有些触景生情“他在黄州几乎没什么俸禄,要靠种田来养活一大家子。我上次去看他们的时候,见他们穿得非常单薄,我们寄点银两和衣服过去吧。”

贤惠的妻子自然没有说不,答应下来,笑着安慰道“想他了是吗他都说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们即使不在一个地方,一起中秋看月亮也算团聚啊。”

苏辙陷入沉默。

之前的中秋节,他哪里有看月亮

凭哥哥这拉仇恨的能力,难保不会再来一次乌台诗案。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他夜晚都在挑灯夜读,研究王安石变法的细节。

唉,他太难了

这些年,苏轼在杭州修建河堤,在密州治理蝗虫,在徐州治理水灾,政绩非常好,于是就被他的政敌所嫉恨了。

他们一直想趁苏轼病,要他命呢。

巧的是,苏轼这个人,他向来直言不讳,谁都敢怼一句,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

他上任湖州的时候,给皇帝写了份奏折湖州谢上表,讲一讲自己干的事情。他里面就怼了新党,“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新进”是指那种突然升迁的无能之辈。

好家伙,这新党一听,居然敢骂我们

他们翻阅苏轼这个文坛大佬的文章,找到了很多批评变法的东西。

比如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直接禁止私盐,导致百姓三个月没有盐吃。

苏轼批评了这种操之过急的行为,当时没有人管他,现在全都成了呈堂证供。

这些人找到宋神宗,举报苏轼“皇上,苏轼居然敢说变法派是突然升迁的无能之辈,还敢写批评变法的诗文。他这是在反对英明神武的皇上啊”

宋神宗一听,也很生气。他像秦孝公运用商鞅一样派王安石进行变法,整个人锐意进取,也容不了反对的声音。

于是,苏轼就被投进了大牢。

与此同时,天幕出现新的画面。苏轼的演员正在湖州快乐游玩,同行的人有他的长子,还有苏辙的女婿等等人,浑然不知道大难临头。

没过多久,朝廷派来的官差就气势汹汹地上门,要把他从湖州运到京城。

湖州的百姓连忙挽留,但是没有任何用,苏轼还是被关进了大牢。

狱中,苏轼跟儿子约定好,让儿子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

如果哪天皇帝放出消息要杀他,儿子就提前送一道鱼来,这样苏轼好做个心理准备。

突然有一天,儿子口袋里没钱了,要去找人借钱,于是把这个差事委托给了自己的朋友,但是忘记把这个约定告诉朋友。

朋友早就仰慕苏轼的才华,准备饭菜的话,当然怎么豪华怎么来,于是便送了鱼。

苏轼一看到饭盒里有鱼,简直五雷轰顶。

糟了,皇帝这是要杀他

他默默流泪,开始写诀别诗。先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我们一家老小都靠你来照顾,辛苦你了,来生我们再做兄弟”

李定等人还在神宗旁边抹黑苏轼,各种计谋轮番上演。

宋神宗却挺喜欢苏轼,一直下不了决心。

病重的太皇太后曹氏听闻苏轼落难,在病榻上嘱咐神宗“仁宗觉得他们兄弟俩是宰相的人才,为何要轻易杀死他们呢。因为写诗而坐牢,大宋开国一直没有这种例子,不能因此破了祖宗之法。”

宋神宗答应下来。

不久,太皇太后病重。神宗决定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祈福。

太皇太后说“不需要赦免那么多人,只需要赦免苏轼就行了。”

除此之外,苏轼老迈的恩师张方平等人一直在为他发声,积极奔走。

连苏轼的老对头王安石也上奏说“圣人统治的时代,怎么可以轻易杀名士”

王安石这个时候已经退下来了,但是讲话依旧很有分量,神宗非常信任他。可以说,他帮了苏轼大忙。

最终,宋神宗决定放了他,从轻发落,把他贬到黄州。

苏轼被整整关押了一百三十天,接近半年时间,终于得见天日。

御史台有个别称叫乌台,所以苏轼这场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这是宋朝一场著名的文字狱事件。

如果苏轼的生命在这里戛然而止,那么中小学生估计要长舒一口气,不知道少背多少文章。

唐太宗李世民哑然失笑“朕看完他的文章,和那宋仁宗差不多,也觉得苏轼是个能当宰相的人才。结果居然因为写诗,而被下监狱。这未免太荒唐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