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跟李恪合作,李宗仁其实不太乐意的。李恪是中央军嫡系,在中央军内部堪称最大派系,即便是陈诚,也只有在老蒋的支持下,才能跟李恪抗衡,而其他的派系都不太成气候。
加上李恪前不久刚取得一场大胜仗,李宗仁担心其桀骜不驯,不听指挥。毕竟李恪是中央军,连汤恩伯之流都不大怎么听他的,让李恪这个第六战区总司令来当这场津浦线战斗的副总指挥,到底谁做主。
不过他还是小瞧了李恪,李恪不是那种居功自傲的人,大局观也比较强。
老蒋在,李宗仁不会怎么跟老蒋谈前线战事,他怕老蒋突然插一句,提个建议,他听?还是不听?所以干脆就在老蒋走后,才跟李恪慢慢商量,这场战斗怎么打。
“叔民,你的六战区,现在可战之兵有多少?”李宗仁直接问着他最关心的问题。
别看第六战区现在看编制人强马壮,但经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后,李恪的部队损失很大。南京保卫战结束才两个月左右,李宗仁不认为李恪的部队能这么快恢复元气。
湖北的预备役制度是很完善,他也不得不佩服李恪的这个政策,使其能很快补充经受过军事训练的新兵,但这些新兵基本没上过战场,跟那些老兵差距还是很大的。
李宗仁这话就问到关键了,李恪倒也没隐瞒,“德邻兄的确说到我的痛处了,现在我的第六战区,可以立即投入战斗的,只有第2军三个师、第6军两个师,以及第9军、第17军、第67军,一共11个师的兵力
要是算上邓晋康的第22集团军,那又得多上8个师。总共就是19个师,总共22万人,占第六战区一半的军队。”
其中李恪的嫡系中,只有在去年12月就从锡澄线撤到后方的第2军和第9军扩编的部队,最先恢复战斗力。像现在的第2军、第6军和第9军,直接把那些伤兵给补充进来,并加入一部分新兵就很快地恢复了战斗力。
17军因为都没参加对日本的战斗,没损失,自然有战斗力;王鼎元的67军则是因为没多大损失,虽然才撤到后方,但不影响战斗力,反倒是一支生力军。
其他的就不行了,特别是沾上新编的那些部队,除非再过一两个月才会形成战斗力。毕竟部队中太多新兵,得消化一段时间,还有就是武器装备还没配齐。
听到这个数字,李宗仁就大松一口气,放松不少,“近半部队恢复战斗力就行,那我就不担心了。我之前一直担心你的部队没这么快恢复,那样挺麻烦的。
对了,那个新编22师现在能投入战斗吗?”
李宗仁又惦记上了中队中唯一一支师级机械化部队。倒不是中国就这么一支机械化部队,还有一支,那就是廖耀湘部接受了苏制坦克后,就没要之前的德制坦克,倒不是德制坦克不好,而是不方便维护。
于是那一部分德制坦克就被分配给陈诚的部队去了,所以现在中国有两支机械化部队,只是陈诚那个规模不大而已。毕竟江南地区,本就不适合坦克,只是陈诚就想要,于是最后李恪就把德制坦克给让出来了。
见李宗仁惦记这支部队,估计是对方吃了不少鬼子装甲部队的亏。毕竟第五战区可没装备火箭筒,汤恩伯的部队都没装备,更别说其他杂牌。
第五战区说是杂牌的集中营都不为过,除了汤恩伯的13军和85军、关麟征的52军、韩德勤的89军外,其他部队都是杂牌。东北军、西北军、桂军,构成了第五战区的主要作战力量。
李恪苦笑道,“德邻兄,我也想新22师投入战斗,但机械化部队成军,哪有这么快。新22师的官兵,之前都是用的德制坦克,现在用苏制坦克,没这么快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