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戴笠虽然是军统副局长,但又不是唯一一个。
“你说李浩文?”老蒋皱着眉头说道。
李浩文是李恪从美国带回来的人,也是李恪推荐进入黄埔的,加上长期在情报部门工作,老蒋也很重视这个黄埔学生。
戴笠点了点头,“潜伏在日军内部的情报人员是早期李长官安插进去的,后面就交给了李副局长管理。所以李长官知道这个事情并不为怪,就连学生也是从李副局长那里听说的。”
老蒋有些不悦,“这军统到底是听我蒋某人的,还是听李恪的?”
显然对于李恪插手军统,老蒋也很不满。今天晚餐的时候插手行政院长的事,现在又插手军统,老蒋心里的不满情绪也就上来了。他知道为什么李恪在军统内部影响这么大,不过正是因为这样,老蒋才对李恪很忌惮的原因。
说实话李恪的确很有才能,他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但是相比于陈诚很听话,李恪太聪明了,而且很多事情跟他看法不一。对日作战上,包括对日宣战等问题,李恪都跟他持不同意见,所以对于这个手下,他是又爱又怕。
他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手下,而不是老跟自己唱反调的手下。
林蔚则是劝道,“委员长,毕竟李总司令是复兴社的创始人,军统成立之初,就主要以戴副局长和李副局长的班底成立。其实我倒是有个建议,何不让两人分开,这样戴副局长的工作也好展开。”
林蔚看出来老蒋的不满,所以顿时就想出了这个主意。这可是个损招,摆明了是想把李浩文赶出军统。
戴笠也有些小看了这个林蔚,他也想把李浩文赶出军统,可他一直没有提,他有些忌惮李恪。
老蒋听后眼前一亮,把两人分开倒是不错,总比相互掣肘不好办事情。不过如何安置李浩文是个问题,如何不好好安置对方,李恪肯定会很不满,会认为他卸磨杀驴。
如何安置李浩文,老蒋得考虑,林蔚二人也很知趣地离开了。
。。。。。。
“。。。鉴于安庆之战中,24军屡次置友军于危难之中,不听战区司令部的命令,导致友军损失惨重,安庆差点失陷。
现革去24军副军长陈光藻、参谋长伍培英、136师师长唐英等人的职务。24军副军长由137师师长刘元塘兼任,郭汝瑰担任军参谋长,官全斌担任136师师长。
。。。。。。”
“刘副军长,祝贺你高升。望以后好好辅佐刘军长,此次的错误不可再犯,不然到时候李总司令可不会手下留情的。”王之笑着跟刘元塘握了握手,很认真地说道。
“请。。。请王。。。王副参谋长代我感谢李长官的栽培,吾一定好好整顿军纪、加紧训练士兵,不给川军儿郎丢脸。”刘元塘激动地有些语无伦次。
向刘元塘表示了祝贺,王之才回过头对免掉职务的三人叮嘱道,“虽然你们被免职,但也不是没有被重新启用的机会,这次的教训希望你们谨记,作为军人,就不要忘记军人的本职。”
“是。”此时的陈光藻三人,神色沮丧,回答的声音也都有气无力。
他们何尝不知,自己三人被撤,是李恪的警告,要是下次还出现这样的情况,刘文辉这个军长估计也保不住了,说白了就是杀鸡儆猴。他们本来以为最后关头投入战斗应该就没事了,这次来武汉还以为是接受嘉奖的,没想到居然是等来了一则撤职的命令,那叫一个可笑。
至于刘文辉,此时按耐不住心里的怒火,“他李恪什么意思?撤掉我三个得力手下,还不如直接撤掉我算了,我看他就是趁机打击报复。”
“刘军长慎言。”王之冷冷道,“韩复渠临阵脱逃都是被枪毙了的,你这次没有得到任何惩罚,那也是李总司令不追究。不然就凭抗命、见死不救致友军于险境等罪名,就算是不送到军事法庭,你这军长一职也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