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守住仰光,关键在于英国能否让我们现在进入缅甸。”李恪说到这儿停顿了一下,“仰光地势平坦,想要确保这里的安全,就必须在毛淡棉至勃固一线设立防线,挡住日军从路上的进攻。
这仅仅只是陆地上的防线,同时还必须把日本海军拦住,阻止日军在仰光登陆。
不过英国在南洋的海军实力薄弱,不是日本海军的对手,所以仰光的海上防线可能形同虚设。从这里,我可以确定,仰光很难守住。”
“要是仰光失守,美国的物资怎么运进来?”何应钦不禁问道。
“有两个选择。”李恪指着地图,“目前最好的就是走川藏线,现在成都到拉萨的道路已经开通,而拉萨到印度东北部有公路。我们可以让从汽车上采购几千辆载重卡车,专门走川藏线。不过这条路距离太远,而且川藏线地形复杂,运输成本比较高。
除了川藏线,我们可以通过缅北,修建一条通往印度东北部的公路。这就需要我们的远征军控制缅北,这样通往印度的道路才能顺利的修建。”
“李主任的意思是,远征军接下来的入缅作战就是保住缅北即可?”白崇禧看出了李恪的打算。
“没错。这是最稳妥的。”李恪点了点头,从开始李恪就打没打算守仰光,当然英国人要是配合,仰光才有守住的条件,“我们出征缅甸,不是为了帮英国人打仗,我们只是需要一条通往国际的道路。”
“兴华说的没错。”老蒋满意地点了点头,“仰光能守则守,不能守就占据缅北,然后修建一条通往印度的道路即可。至于英国人,他们即便是有其他想法也跟我们没关系。”
李恪的建议的确打动了老蒋,鉴于英国人有前科,老蒋不可能把希望都放在英国人身上。而且组建远征军入缅作战,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滇缅通道的安全,要是能修建一条中印公路,滇缅通道即便是失去也无伤大雅。
至于物资,前期大不了走川藏线,虽然成本高了点,但也能承受。
12月9日,军委会就远征军出征缅甸做了一个大致的策略,然后就等着远征军入缅作战。不过老蒋还是失望了,英国大使卡尔说的尽快促成中英达成军事同盟一事一直没有实现,远征军第1集团军都已经抵达中缅边境,却被英缅军告知禁止入境。
没等到军事同盟的达成,反倒是得到了英国在南洋不断遭遇失败的消息。英国远东舰队旗舰威尔士亲王号以及战巡反击号,在与日军作战时,因为缺乏空中掩护,在关丹东南海域被击沉,英国也失去了马来海战的胜利,支持日军夺得了南洋的制空权和制海权。
12月11日,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从泰国南下,在日得拉打败了英军和英印军,并快速向南推进,意图瓦解英国在马来亚北部的防守。
12月17日,槟榔屿英军放弃槟榔屿,日本趁机控制了这个扼守马六甲北口的战略要地。而此时新加坡以及马来亚的华人则是在海统的协助下,开始撤离马来半岛。
而此时日本和泰国签订友好条约,建立起了松散的军事同盟。
12月22日,日本占领了整个马来亚北部,逼近关丹、吉隆坡等地。此时英国人开始慌了,在23日就签订了《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没两天就与中国订立军事同盟。
在中英订立军事同盟的当天,李恪就调整了远征军的部署。下令第2军进驻瑞丽,新5军进驻陇川,第27军驻扎在龙陵、芒市,第60军进驻临沧,第5军进驻车里{今景洪中南部},44军进驻腾冲,新1军驻扎保山,53军和71军驻扎在中越边境,新6军留守昆明。
同时李恪也把司令部搬到保山。至于第一批入缅作战的部队也出来了,那就是第2军、第27军、第44军以及新5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