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江而下,收复南京、上海?”王成志下意识道,这也是此时众多将领认可的,毕竟晋灭东吴就是顺江而下。
王之也点点头,显然也认可这个观点,或许是武汉一战,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甚至有点自信过头。
“我先说说后面江浙沪等地的日军。”李恪并没有直接回答,“横山勇带着6个师团的残部退到了九江、南昌一带,日军肯定会优先补充这6个师团,使其恢复战斗力,加上现在23军的3个师团、13军的10个师团,这就是19个师团。就算都是乙种师团,那也有30万日军,这还不算上日军增援的10个师团会有几个放在江浙沪。最后算上其他的独立混成旅团、独立警备队等,江浙沪等地的日军超过40万人,加上伪军超过了60万人。
别忘了日军的华北方面军,得到增援后这股日军,总兵力也会有40万。我们要击败江浙沪地区日军,至少要投入100万以上的军队,而且大部分要是训练有素的部队才行。这基本上把第三、第六、第九这三个战区的精锐抽调一空。
但你们想过华北方面军没有,要是到时候这股日军从平汉线和津浦线大举南下,我们拿什么兵力去阻挡。一战区?还是苏鲁战区?现在一战区本身就丢城失地,连洛阳也失守,又士气大跌,整顿部队需要时间,而且就算是整顿好了,能不能挡住南下的日军又是一回事。
而且日军控制着由东北通往江浙沪的铁路,关东军可以随时南下。除此之外,日军随时可以从南方军、朝鲜以及日本本土抽调军队支援江浙沪地区。
江浙沪可不像武汉,到时候我们会面临多少日军?不知道你们想过这个没有?”
李恪虽然明确反对沿江而下收复南京、上海,但这几句分析,实际上表明了他的态度。就连王成志和王之二人都沉默了,他们之前没考虑这么多,都被武汉一战的胜利而冲昏了头脑,两人都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
“那叔民你觉得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意识到自己有些想当然,王成志直接求教李恪。
“有两个方向,一个在我们的北边,一个在我们的南面。想要尽可能小的代价收复南京、上海,首先就要切断江浙沪日军的后勤线,断了他们的物资和人员补给。
向北,首先是收复河南省黄河以南的失地,然后沿着陇海线进攻徐州,收复苏北和山东,切断津浦铁路,这样就能避免关东军和华北方面军南下支援。
向南,占领海南岛、台湾岛,切断日军南方军与日本本土以及我国战场日军的联系。现在日本上下物资紧缺,特别是石油等严重依赖南洋的石油,要是能切断南洋和西南太平洋日军与日本本土的联系,日本的日子会更加难过。特别是占领台湾,也能断了日本南方军以及在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的弹药补给,对于盟国在这边的反攻也是极为有利的。
不过向南进攻我们缺乏强大的海军,若是没有美国海军帮忙,我们很难拿下两岛,特别是台湾岛。”对于收复武汉后的作战,李恪早已想好,现在只是对王成志二人和盘托出而已。
李恪的想法其实很简单,管你日军在江浙沪地区屯兵多少,就不打你,先把你的后路断了,然后再来收拾你。孙子兵法就说过“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就是这个道理。
这相当于打在了日军的软肋上,让日军很难拿出合适的应对之策。
“叔民,你这是不说则已,一说惊人啊。”王成志除了佩服,没有其他的词语来形容此时的心情。
“这个只是我的想法,后面是否采纳,还得看委员长的。”李恪对老蒋这人很了解,对方要是坚持一个事,没人能改变,要是对方坚持收复南京、上海,想要改变其想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了,你们刚才说不是有几件事吗?其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