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系其实并没有李恪系庞大,本身才3个嫡系集团军,这次北上虽然把自己1个嫡系集团军调来了,这就有些意思了。陈诚肯定不会把自己的部队交给李恪指挥,也不会编入中国战区陆军司令部,所肯定不会把这2个集团军调到豫东战场。
这次这2个集团军是接替杜聿明、李玉堂部驻防豫北,而杜聿明和李玉堂部则是撤到黄河南岸,并增援豫东。
其实这次陈诚调了3个集团军来北方战场,不过有个集团军只是1个空的番号,并没有部队,那就是第14集团军。这个集团军将在华北以18军为基础扩编而成,这一点李恪并不知道。如果李恪要是知道,就会明白陈诚这哪是过来帮忙的,明显是来抢胜利果实的。
本来现在北方的国民党军队就已经够复杂了,陈诚又掺和进来,就更复杂。
陈诚派2个集团军虽然不是增援豫东,不过却让杜聿明部和李玉堂部可以撤下来,这样也算间接支援了豫东战场。
11月29日,随着最后一个抵抗的日军被击毙,被包围在民权和曹县之间的日军2个师团被消灭。
12月1日,在为期半个月的围城战后,中队终于占领商丘,城内日军守军多田少将在商丘被占领前一刻自杀。
严格来说,陇海线作战的目标并没有全部实现,徐州还在日军手里,不过随着商丘的收复,陇海线作战就算告一段落了。这次陇海线作战,包括豫中反攻、豫东会战和渡河战役,战斗规模很大,中日双方前前后后投入了近200万左右的军队,最后以中队惨胜告终。
不算黄河决堤造成的平民损失,这次陇海线作战中队总共付出了50多万的伤亡,阵亡者占了将近一半。不过日军也损失不小,在前前后后共投入30来个师团的情况下,依然遭到惨败,仅仅日军就伤亡40多万人,阵亡者30余万人。
虽然这一仗,中队的伤亡大于日军,但阵亡数字小于日军。不过中队损失50多万人后可以很快补充回来,可是日军却没法在短时间内填补这40多万人的缺口。所以,即便是中队付出的伤亡数字较大些,这次陇海线作战,中队才是赢家。
陇海线作战结束后,豫北这边暂时没有作战行动,不过在津浦线这边,中队必须趁着日军虚弱的时候,拿下山东和苏北,切断津浦线。所以,很快中国大军便开始云集菏泽和商丘。
此时李恪手上的军队番号挺多,但是很多部队减员过半,战斗力大减,加上部队过多,对于后勤也是个很大的压力。所以李恪便把13军、20军、27军调回湖北休整,并补充新兵;孙蔚如率领第6方面军的15军、38军和82军撤回郑州、许昌等地休整;刘戡率领第5方面军的第6军、26军、53军驻扎在开封、兰封、民权、柘城等地休整。第84军则是跟第67军对换,归27集团军序列,调至安徽阜阳休整。
这10个军,都是之前损失较大的部队,短时间内也不适合参加大规模的作战,所以就被李恪调走。
不过除去这10个军,李恪手上的部队依然不少。
在菏泽附近,有第5方面军的第5军、67军、第71军,第33集团军的第10军、第58军、第59军和第89军,属于前线指挥部直辖的第1装甲军{缺第2机步师和第2装甲师}。这里一共是16个步兵师、4个机步师{包括28师和200师}和1个装甲师,总兵力24万人,归杜聿明指挥。
在商丘附近,有第6方面军的14军、16军和95军,第3集团军的25军、44军、45军,第28集团军的第2军和第50军,第39集团军的51军,外加李弥率领的第1装甲军的第2机步师和第2装甲师,总共23个步兵师、1个机步师和1个装甲师,总兵力30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