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CNC苍蓝暮光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OFD-EP2:禄存(10)(2 / 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电梯抵达了底层,保持着沉默的王寅带领王双走过完全没有装饰的钢筋混凝土走廊,来到一处狭窄得多的小屋内,向着坐在主位上的人拱手一拜。王双见状,不由得吃了一惊,只见坐在黑漆木质椅子上的是一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身穿一件在袖口绣有五爪金龙的黑色便服,虽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但目光炯炯有神,看似正随意地读着王寅家中的藏书却又随时绷紧全身的肌肉,只是那器宇轩昂的仪容之下还藏着种几乎无法掩饰的忧郁。

“嗨,老夫这是年纪大了,忘性也大。”王双说着,拱手就拜,“不知世子殿下来访,还请——”

“王师傅不必多礼。”那青年放下手中的书,离开座椅,迎向王双,“实不相瞒,今日至此,是为了和夏卿议论动员之事,未曾料到师父来此。”

王寅一把扶起王双,和王双分别坐在客厅左右两侧的椅子上。刚才数落王寅时还意气风发的王双现在顿觉浑身上下不自在,他总觉得自己被王寅算计了,但又找不出什么实际证据。

当然,当今辅汉赵王世子宋以宁的行程本来就该保密。几年内连续遭遇宋以安、宋以然两位世子遇刺身亡的惨剧的南庭都护府对南庭大都护的唯一继承人的人身安全重视到了极点,以至于本该和诸位前辈们一样频繁地在公众视野中有所表现的宋以宁几乎成了透明人。时至今日,王双仍然不敢断言这样做就长远而言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但他更不想看到宋以宁重蹈两位兄长的覆辙。

……那时宋正成让他当宋以宁的老师多半只是个安慰奖,谁也没料到三兄弟中最不起眼、原本应当按照武将来培养的宋以宁现在被迫承担起了整个南庭都护府的重担。或许张山河所说的话也不无道理,眼看着宋正成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宋以宁接管南庭都护府大权是未来一两年内可以预料的事。更多地专注于军务的宋以宁还没有更多治理政务的经验,谁也说不清到那时会发生什么。

看来王寅撒谎了,这次见面与其说是聊私事不如说是工作汇报。等王寅落座后,这位兢兢业业的兵部尚书便开始向宋以宁继续一五一十地汇报战争进行一个多月来的种种变化,既有前线战况和双方战略、战术目标的调整,也包括战争对南庭都护府本土民生百态的影响。由于帝国军始终没有机会在南庭都护府本土获得立足点,南庭军民伤亡总人数目前仅在十万左右,但巴布亚的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算上被害和被劫走的人数,巴布亚东部仅在一个月内就已经损失了超过百万人口,其惨状触目惊心,和当年帝国军进攻长云府的情况不分伯仲。

“在战争爆发前,布国适当地调整了征兵政策。敌军原本只征召布里塔尼亚人参军入伍,如今则开始从编号区征召名誉布里塔尼亚人。这些名誉布里塔尼亚人,大多并非我军想象的那样对敌军深恶痛绝……相反,他们因自己终于被视为半个人而对敌军感恩戴德。”说到这里,王寅气不打一处来,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布里塔尼亚帝国受尽了折磨和歧视的编号区居民成了名誉布里塔尼亚人之后反而加倍地忠于布里塔尼亚,“……先者,军令司以为大规模歼灭敌军便可重创敌人、为登陆长云府创造良机。如今看来,要歼灭的不是敌军,是敌军中的布里塔尼亚人。”

“殿下,夏卿所言不虚。实情是名誉布里塔尼亚人已在布国长期折磨下成了彻底的奴隶,他们在巴布亚有绝对的数量优势,拿着质量最低劣的武器,用着只有布里塔尼亚人士兵几分之一的物资,却从未有过反抗的念头。”王双点了点头,他从王翼阳等人的汇报中了解到,帝国军几乎在不计成本地投入名誉布里塔尼亚人士兵,“这也是敌人可以而且敢于向我南庭东海岸地区持续空降作战部队的原因之一。”

“的确如此,北方的官军也说,他们每次追击敌军时,总会有数不清的名誉布里塔尼亚人掩护敌人。”宋以宁扶了一下眼镜,一种无力感席卷了全身,仿佛这里只有他才是多余的。他跟随王双学了不少指挥战争的理论知识,无奈始终没机会运用,毕竟现在的南庭都护府上下都不会允许他到前线去战斗。“但名誉布里塔尼亚人不会打仗,真正的作战任务还要布里塔尼亚人来。目前敌我处于相持态势,海上胜负未分……师父,我有一计,不知能否助我军断敌后路、逼敌以主力出战?”

宋以宁的想法无非是改变火鹰战机的用途,尽管这看似只是个小小的战术问题,却需要南庭空军乃至南洋战场上的联邦空军主力来配合。自投入实战那天算起,火鹰战机的主要功能是拦截进攻南庭都护府本土和南洋群岛东部的帝国皇家空军,此外还肩负着对帝国军重要目标进行战术打击的任务。尽管数量稀少的火鹰战机无法单独完成拦截帝国军的工作,南庭空军通过灵活的编组将它的作用发挥到了极限。如今,每个飞往南庭都护府本土上空的帝国皇家空军飞行员都要时刻担心着有火鹰战机突然从头顶给自己致命一击。

对于帝国军而言,火鹰战机的最大威胁在于帝国军根本没法拦截它。因此,宋以宁计划将火鹰战机部队作为专门用于破坏敌军持续作战能力的特别打击工具来使用,它们的任务不再是拦截敌人的飞机,而是摧毁南太平洋诸岛的港口、机场、仓库、油库或是拦截前往上述地点的帝国军运输机。一旦帝国军再也无法往前线投入补给,就算名誉布里塔尼亚人士兵人均有着旺盛的斗志和永不动摇的忠诚,意志的力量在残酷的客观现实面前终究不堪一击。到那时,帝国军往巴布亚和南太平洋诸岛派来多少军队就要留下多少尸体。名誉布里塔尼亚人可以很快补充上,在布里塔尼亚人里继续大肆征兵就没那么简单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