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孙承宗真有这个胆量?
袁大海不相信孙承宗真敢率兵进京,因为后世史书虽有过孙承宗领兵五千准备清君侧,杀魏忠贤的举动,但最终还是没有落实。
“清君侧”要有着其法理上的合理性,魏忠贤直到现在对东林党的斗争都是光明正大的行使皇权(虽有矫诏,但根本不能排除天启本人也是有意要敲打东林党的。
袁大海一直相信,天启不傻,在他那年轻英俊及稍显稚嫩的脸蛋背后,隐藏着的是一颗无比睿智的心!),要是孙承宗真敢带兵进京,那便等同于造反,试问,他孙老师真的敢下这个和自己学生对着干的心?
不可能,绝无可能!
最大的可能就是孙承宗在虚晃一枪,说他在虚张声势恐怕要更切实些。
其实对孙承宗,袁大海也说不清自己对他的感观到底是好还是坏。从他来到山海关后,他便一直在悄悄的观察这座天下第一雄关。不知道为什么,在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和安插在山海卫的锦衣卫及东厂番子的详细禀报后,他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或许孙承宗的守辽之策犯了一个错误。
天启二年广宁大战后,熊廷弼提出“坚壁清野”之策,即放弃关外所有土地,率领全军退入山海关固守。这个决策虽然有失地充民之嫌,而且饱受世人非议,但从战略角度看,袁大海却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
当然,这个非常正确是袁大海刚刚认为的,在他没有实地查看过山海关之前,他也一直认为熊廷弼做了个大蠢事,平空送给后金那么广阔的一片土地,堪称是大明的千古罪人。
然而,他现在不这么看了,除了实地察看过山海关,知道这座雄关不可能被正面攻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知道——明朝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正处于全球气候的一个“小冰河期”,几乎所有的太阳黑子消失了长达十年之久,在这一段时间内宇宙射线的流量降低,而同时变冷…是过去一万年间十数起类似情形中距今最近的一次,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
酷寒必将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北方地区长年处于饥荒之中。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明朝只需要坚壁清野固守,不需费一兵一卒,就能把满清活活饿死在关外。熊廷弼的战略其实就是这个目的,只不过他不知道这是所谓的“小冰河期”…他的出发点却是因为明军在关外无战之兵,无可守之城,固而才要全面收缩。
当明军退守山海关后,如果后金兵要进攻,从沈阳到前线的补给线就有六百里之长。明军将防线布置在山海关,就如同曹操将与袁绍的决战的战场,选在离自己后方比较近的官渡一样,对明军极为有利。更何况…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防御强度无懈可击,是冷兵器时代从未被攻破过的一道雄关。但是由于广宁大败…熊廷弼被追究责任免职下狱,蓟辽经略一职由王在晋接任。
王在晋这个人,先前袁大海也不待见他,认为这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但现在看来,他其实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大家,又是一位被东林党污蔑的所谓“阉党”蠢才。在继承熊廷弼“坚壁清野”战略的同时,王在晋更进一步设计了一个歼敌于山海关下的绝妙-构思——这个构思便是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设置一个“重关”的计划。
三年前,王在晋构建八里铺重关要耗费一百万两白银,如此庞大的数目却得到了天启毫无保留的支持。在当时的朝廷里…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或者其他人,都对此没有反对。可是,正是孙承宗自告奋勇的跑到辽东视察,然后坚决否定了王在晋的这个计划,并通过政治手段把王在晋搞下了台。
袁大海记得…《明史》哩有记载,关于“重城”孙承宗提出的诘问让王在晋无言以对,在后来许多解读中认为是王在晋犯了低级错误,而同意他这个计划的天启帝也昏庸。其实并不尽然,若真是用荒唐的计划欺蒙天启帝,在被孙承宗的诘问揭穿以后若回报皇帝,那王在晋绝对脱不了干系,可王在晋又为什么七天七夜都不肯妥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