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东北工厂,可以说是一片汗水和奋斗的海洋。工厂里的机器声、呼喊声、机械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氛围。
作为一个工人,在那个年月绝对是最值得骄傲的了。
在工厂里,汗水是常有的伴侣。工人们的衣服湿透了,额头上滴下细密的汗珠,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紧张的状态。有时脸上沾满的甚至黑色的汗水,和车间的油泥黏在一起,粘在皮肤上。短暂的停歇只是为了抹去额头的汗水。他们冒着热气腾腾的工作环境,用熟练的动作操作机器,拼尽全力完成每一个生产任务。因为是为国,为家,人的头上顶着一股信念。
下班回家,李俚会抢着接过爸爸和爷爷脱下的衣服,他喜欢闻那股油渍的味道。他认为那才是男人身上该有的味儿。
然而这一切在李俚8岁时戛然而止。那时正值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下岗潮,这场潮流席卷了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给成千上万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困惑。
李俚的爷爷也在92年去世了。还好,他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风华绝代的年代,有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声,一片繁忙和活力为他送行。不过,李俚的父亲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李俚的爷爷也在92年去世了。还好,他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风华绝代的年代,有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声,一片繁忙和活力为他送行。不过,李俚的父亲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着旧有的体制,因为技术进步和市场改革,许多传统工厂面临着无法应对的困境,大量厂区纷纷宣布破产倒闭,无数工人随之走上失业的道路。
下岗潮如同一阵狂风,将许多人的生活吹得支离破碎。老工人们曾经以熟练的技能和辛勤的劳动为企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可是面对无情的市场竞争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他们却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他们成了一群飘零的人,被迫离开工作岗位,踏上了找工作的漫漫长路。
李俚的父亲就是这大潮中的一人,但是他是其中最没有包袱的那个人。想法也和别人多少有些不同,对他来说似乎是个机会!
记得刚刚告诉家里他不打算当工人的那天,李俚和妈妈都是一脸的哀容。唯独李俚的父亲,居然自己兴奋喝了半斤小酒。
对于别人,下岗带来了的是失业的痛苦和无助。许多失业工人由于年龄大、技术过时,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在失业的旋涡中挣扎,希望着政府能够给予关怀和援助。一些下岗工人主动求职,改换行业,但面对陌生的事物和新的挑战,他们往往感到局促不安。
但是李俚的父亲却早有预见,下岗没到一个月,自己就张罗起一个小的录像厅,每周去市里九路市场淘一次带子,回来能反复放上一周左右。看旧的录像带他还摆摊再出去卖掉,一来一回一个月能有两三千的收入,还是赶上十一这种大假期,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赚过4220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