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缅甸风云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七章 丛林里造延安(1 / 2)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新丝路文学网】手机用户输入地址:

政委所说的大好消息,是他不止带回一千多知青,大大补充9旅的兵力,还运回800担粮食。

其中500担稻谷,以接收各地滞留知青为条件,和临沧、保山两地地委借的粮食,约定10月秋粮入库时,9旅再行归还。

另外300担,从临沧粮库买的陈粮。

知青长期滞留边境线,又没有粮食配发,为了吃饭就滋扰地方,两地地委为了处理这类事件,简直焦头烂额,盼不得有人来管管。

政委见缝插针,提出接收知青,同时建立营地管理溃兵们,以此为谈判条件,不单借到粮食,也搭上两地粮食局和供销社系统,以后可以私下购买根据地紧缺的日用品等商品。

有了800担的粮食,足够9旅1600余人吃一个多月,暂时不用发愁吃饭问题了,根据地最大的生存危机缓解。

“这批知青,怎么安排?”

谢和华道:“9旅大练兵才到一半,贸然编入步兵营,会打乱训练大纲。”

这批知青,谢和华不太看得上,训练态度一般,精气神也比不上原4045营的战士。

张扬提议:“另编一个建设营,边军训边搞生产,一批批的调出来加入9旅正营。”

这个办法好,其余领导班子4人点赞。

建设营营长由王飞担任,政委、支部书记由李国成、谢和华担任,连排两级指挥员从9旅抽调,班长就由知青们自行推选。

王飞在旧4045营地位有点尴尬,4045营战士很傲气,打了败仗,连自己都被俘虏的王参谋,自然不被9旅上下瞧得起。

工作中,王飞没少碰壁,本来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他来处理就得费很大的劲。

9旅要扩大势力,不能守着小圈子,自己搞小山头,排斥友军,这是人民军旧有的封建作风。

张扬索性就借着生产建设营成立的契机,将王飞拉出来,没了掣肘,相信他能做出一番成绩,以此融入9旅。

安排好工作,张扬兴致勃勃的拉着政委,去看他口中的大惊喜。

一个星期不在家,根据地变化不小,营房变成整齐的高脚屋,连脚下的路也变成碎石路,李国成看得津津有味。

沿着小路,一行人来到二道梁子的一个分叉山谷里。

9旅指战员在建设根据地时,给各处地理标志命名,通往外界的三道山梁,依次命名为一二三道梁子。

一看就是北方知青的手笔,名字很贴切,大家也就叫习惯了,连绘图小组也在地图上贴心地标上新名字。

拐入山谷,沉闷的机械声传来,不远处升起一道浓烟,很有蒸汽机械风。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