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缅甸风云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66章 教育与技校(2 / 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中午,一行人到保山地委机关食堂吃饭,吃的很简陋,竹笋炒腊肉、白菜、蘑菇汤,特有这个时代的淳朴。

秦立夫笑道:“张旅长,饭菜比不上你们啦,见笑了。”

九旅的伙食好,让内地打工的农民传开了,现在闻名滇南。

农场建设进入正轨后,和养殖场合建一个大型养殖场。

平原上搞养殖,比山区优势高太多,所出产的肉食也多很多,极大的丰富了根据地的肉食供应。

提前实现每个战士,日食3两肉的目标,就连工地工人,每顿都能吃到肉。

还没步入大规模养殖时代的保山,乃至滇省,每顿有肉吃是个难以达成的目标。

张扬不藏私,“搞好规模养殖,问题很多,目前九旅只做到两个关键,科学配制饲料,和严格遵守的卫生条例。”

就着养殖业,两人聊了很多,席间达成农业合作。

九旅向保山提供技术、人才支持,合建一个养殖场,帮助保山市走上现代化养殖业。

保山方按照九旅要求,收集鸡、鸭、土猪、黄牛水牛等优良家禽牲畜种,并提供玉米秆等初级青储饲料。

身处西南边陲,滇省的驯化物种基因还未被污染,到了后世,受经济大潮冲击,很多优势土种被污染乃至消失,真的令人遗憾。

现在九旅抢先收集一批,将它们保护起来,为后世多保留一份种子,是一件为国为民的大好事。

“华清大学,怎么就能考上呢?”秦立夫到现在都有些难以置信,忍不住和张扬感慨。

这次高考,保山本地只有3人考上大学,还都是普通大学。

瑞丽县更惨,最高分才218分,连体检门槛都不到,被剃了光头。

古代华夏传统,越是落后的地方,只要父母官有志气,就一定特别注重文教和科举。

新华夏后,地方重视教育的程度,比古代还高。

秦立夫忍不住幻想,要是保山能出一个清北大学生,一定要全市游街庆贺,给状元郎戴大红花。

张扬微笑道:“考上的呗!”

这话真气人,要是别人,秦立夫拔腿就走。

玩笑话开不得,张扬补救,“秦书记,木姐中学在筹建新学期,我们合作一把?”

秦立夫眼睛放光

如果只看到一半内容的用户,请跳转至:(丝路)看剩下内容。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喜欢本站的用户麻烦收藏一下。防丢失网址。百度搜索新丝路文学网就能找到我们。

本章未完,请跳转至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