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文学网】手机用户输入地址:
缅北的公路有了自己的特色,那就是路面会有密密麻麻的横纹,那是竹席留下的印记。走在根据地的新路上,横纹几乎每处可见,这也被边区百姓戏称为防滑路。
这套土法只是解决雨季道路施工的一小部分难题而已,因为路面层的施工占筑路总工程量不足一半。
在雨季时,土方作业等依旧是现阶段难以攻克的大难题。
工程队伍做了无数的针对性调整,比如在旱季时,以开山、架桥、路基施工为主,将路面层施工留在后面。初步硬化后的灰土路一样能跑车,前提是要修好桥梁和无数的涵洞。
到了雨季时,工程队伍再集中力量开展路面施工。
这些本土化的道路施工,其中要克服困难非常繁多,就是长篇大论数日也无法道尽。
为了配合道路施工,边区政府做了无数的工作,道路每前进一米,背后都是边区干部、工人和群众努力的成果。
山口筑路队的背后,是八千多人的基建大队伍,为其运输各类施工物料。更后方,是被组织起来的十万计的百姓为工程和战争提供服务。
为了这场大战,边区政府动员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投入如此浩大,就为了一场僵持到雨季的战斗,前线奋战的战士不答应,后方为此努力的群众更不会答应。
从筑路工人的满身泥浆上,张扬感受到了这股庞大的力量,深刻体悟到了后方人民对战争的支持,以及对缅共的拥护。
因此,张扬在桥头的一番讲话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冠冕堂皇的虚言。
大战刚落幕,还有一大堆要务等着缅共中央去处理。短暂的欢迎会后,迎接队伍散去,德钦和林明贤等人去慰问北归的伤员。张扬、李国成、谢和华三人团再聚首,也有着很多话要说。
“玛努委员呢?怎么不见她?”
谢和华抿嘴一笑,说:“木姐出了点笑话,她要在南边处理群众工作。”
张扬不乐意了,追问:“你就直说嘛,有啥不能说的?”
李国成眼见老友要口花花了,抢先说:“老根据地婴儿潮来了,她老人家要坐镇木姐。再一个,华夏民工与当地妇女发生了关系,本地群众意见很大,她暂时离不开身。”
张扬乐了,不在意的说:“男女那点事问题不大,玛努大姐处理群众妇女关系很在行的。”
人口统计上,根据地男少女多,部分边区女性追求华夏人并不少见。只要是你情我愿,不闹出乱子,张扬是乐见其成的。
这点小事,三人都不放在心上,张扬扭头问:“春耕如何?战争对农事影响不大吧?”
耕战,耕与战是脱不开的。战争刚告一段落,张扬就关心起农事来。新解放区人口八十多万,可都是要救济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