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生产形势最严重时,除了木姐钢铁厂、盐厂等少数企业外,其余工厂不是转产就是因生产资料不足而停工。这就导致了严重的战争后遗症,也是根据地财源匮乏的源头之一。
吸取经验教训后,边区政府提前做了一系列的计划和预案。在获得华夏紧急贷款后,边区政府向战争计划委员会拨付了2亿人民币的物资采购、储备金。
从九月起,一千多辆卡车在春瑞公路上接力运输,将数万吨工业原料和生产物资运回根据地。为了协调缅共空前规模的物资采购,滇省省府成立了协调小组,为物流团和采购部协调工作。
工业部重点把关的铁矿石、煤炭、铝、铜等三十多种工业原料上,根据地备足了3个月的储备。在完全断供,即根据地无法获得外界原料输入的极端情况下,凭借本次采储计划,各大工厂可以满速生产三个月。
若滇省不关门,战争期间依旧可以采购物资,那么根据地目前的储备物资,可以支持工业体系维持生产六个月。
本次规模庞大的采储计划,更集中于军事物资领域。军事物资储备上,弹药是重中之重。
获得谢利夫提供的子弹生产线后,军工部立即组织力量,以军工会战的决心攻关新子弹工厂。到11月5日,新子弹工厂投入试运行,生产线刚启动不久,日产量只有可怜的8000发。
生产线能运动起来,就表明产能会不断攀升,按照生产计划表,三个月后新子弹厂日产能将达到5万发。
目前阶段,根据地子弹储备更多是依靠原有的子弹生产线。自年初以来,第一条子弹生产线就一直满速生产,年产能达到了1800万发子弹。
自主生产、苏联进口、走私获取一共构成根据地的子弹储备,到11月初根据地子弹储备量达到了3100万发。
炮弹生产和储备方面,8月炮厂攻克了100毫米迫击炮弹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至此根据地军工人只余12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弹没能实现自产。
实现自主生产后,根据地迫击炮弹储备量大增,除120毫米炮弹外,约储备了23万发迫击炮弹。进口的120毫米迫击炮弹储备量也达到了1万发。
达成军火采购案后,缅共一直在全力采购大口径炮弹,榴弹炮、加农炮、冰雹火箭炮等一共储备了4万
如果只看到一半内容的用户,请跳转至:(丝路)看剩下内容。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喜欢本站的用户麻烦收藏一下。防丢失网址。百度搜索新丝路文学网就能找到我们。
本章未完,请跳转至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