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缅甸风云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324章(2 / 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交通上,沫谷只有一条31号公路沟通外界,往西边去第一个城镇是伊洛瓦底江边的德贝金,两地之间全是山地,人烟稀少,处处是险关。六十年代,奈温政府曾计划修通31号公路北延线,打通沫谷-八莫的公路,但因财力不足、山地筑路难度大的原因,导致这一计划搁浅。

计划中的北延线倒成了马帮走私的黄金路线,丛林特战集群就是沿着茶马山路南下,一举攻克了沫谷。

缅军要收复沫谷,就只能从德贝金出发,穿越数十公里的蜿蜒山路,一路佯攻至沫谷。

沫谷地位如此重要,缅军当然也有加强兵力部署,在沫谷驻扎了2个山地营和2个地方缅族民团。

这已经是沫谷能承受的极限了。山地小城出了矿,粮食等补给都仰赖外界输送,而31号公路为土路,雨季时山洪、滑坡频繁,导致通行能力一般,后勤补给就决定了沫谷无法驻扎更多的部队。

地形对缅军限制大,那对山一边的人民军限制更大,莱别大山天险横梗大地,缅军不认为对手会投入重兵攻击沫谷这一经济价值大,但毫无战略价值的小城。

过去之失已无法挽回,缅军当务之急是收复沫谷,但奈温却清楚知道收复行动难之又难。

过去无数的战斗证明,山地作战缅军不及叛军。敌人居高临下,有大山可守,不集结大军就别想达到收复目的。就算收复了沫谷,敌人也可从容退入山林,并将彻底破坏矿坑。

即使收复沫谷,国家数年之内都无法收获矿利,反而要追加投资恢复矿业开采。军事角度考虑,缅军必须集结数个主力营的兵力才能守住沫谷。将重要兵力“浪费”在深山孤城,实属不智。

无论如何,在沫谷失守的一刻起,军政府就面临了两难境地,一是重兵收复失地,那么未来的沫谷就变成一个溃烂的伤口,将持续消耗缅军和政府的力量;二是坐视沫谷沦陷,那么政府就永远失去了重大财源,并在政治上失分极大。

观察在场政府高官坐立不安的神态,奈温察觉到了一场政治危机。

之所以如坐针毡,是因为沫谷解放掀开了军政府官僚集团粉饰和平的虚假表象。沫谷不是腊戌,官僚们没法再回避缅共做大的现实了。

对仰光的权势者眼中,腊戌不过是北方高原上的边陲小城,丢了就丢了,再夺回就是了。

如果只看到一半内容的用户,请跳转至:(丝路)看剩下内容。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喜欢本站的用户麻烦收藏一下。防丢失网址。百度搜索新丝路文学网就能找到我们。

本章未完,请跳转至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