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黄土谣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4章 (四)(1 / 2)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李晓佳吃过了午饭,就忙着洗刷锅碗了,家里的饮用水用完了,王婉芬去了泉边挑水,泉水在村子东边的小山梁下,王婉芬需要走一大段坡路,才能挑回来,雪天路滑,挑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幸好有热心的村民已在积雪上铺了土层,走在上面就安全了很多。王婉芬一口气挑了四担水,盛满了大水缸,满头大汗,她扯下头巾,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厚厚的棉袄几乎被汗水浸透,也没有去更换,其实她没有多余的棉袄穿。放下手中的扁担,王婉芬接过了晓佳手中的活,晓佳下午还要上学,得午休会儿。“晓佳,你去炕上睡会,等会还要去上学”王婉芬一脸关切,继续清洗灶具,晓佳听了妈妈的话,去了偏房午睡,她得保持足够的精力上课学习。

王婉芬要去后院照看家畜进食,后院门口,婆婆张慧走从后院出来,两人擦肩而过,没有搭话,王婉芬低头进去,张慧狠狠的斜瞪了一眼,昂着头回了上房。张慧是去喂自己的鸡,矛盾产生后,张慧和王婉芬的鸡是分开养的,互不干涉,互不影响。张慧只照看她自己的鸡,喂养其他家畜的任务都是王婉芬承担。在当时农村,饲养家畜是每户人家都十分重视的事情,猪、牛、驴、马、鸡等等,都是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既是生产力,也是经济来源,更是物质基础,家畜的多少也决定着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富裕的程度。

要返校上下午课了,“友谊四人帮”成员思慧、志宇、李辉已经来到门口相约,晓佳简单扎了下头发,兴高采烈的朝门外跑去,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晓佳作为孩子的天性才会充分得到展现,说笑、嬉戏,活泼的像只美丽的小鹿。李贤老人串门子回来,看见晓佳往外跑,眼神流露出十分的关切,说“雪天路滑,不要跑”,“爷爷,你回来了,我要上学去了”,晓佳懂事的扶着爷爷跨过了门槛,门口有一小段坡度,残留着冰雪,晓佳担心爷爷会滑倒。“娃儿,这五块钱你拿去花,买点白纸和铅笔,啊?”李贤老人颤抖着手从厚重的棉袄底下掏出五元钱,“我不要,爷爷,你拿着吧,我有钱”晓佳推辞着,“你哪有钱?赶快拿着,别让你奶奶看见”李贤老人朝上房看了看,低着嗓子说。晓佳听了爷爷的话,赶忙将五元钱塞进兜里,扭头朝上房看了看,她怕被奶奶和小姑看见。“爷爷,我去上学了”,“赶快去吧”李贤老人看着晓佳的背影,心生悲悯,多好的娃儿啊,可惜投错了胎、进错了门。

晓佳追上思慧他们,四人手挽手,高高兴兴的朝学校走去。

其实,刚才李贤老人给晓佳五元钱的时候,张慧透过窗缝,全部看见了。她顿时血脉喷张,将麦辫摔在一边,气不打一处来,还没等李贤老人进屋,就半跪在炕边,指着李贤老人破口大骂:“你这个老鬼,钱多得很是吧,乔乔都病成什么样子了,你不管?美娥念书,你也不管?对那野种到挺上心,你能落下什么好?你个不争气的老东西!”,“你闭嘴,我关心晓佳不应该吗?”李贤老人发怒了,他一生忠厚老实,很少有发脾气,“好!你个老东西,从现在起,让她们娘俩养活你,你也从上房搬出去”张慧一副誓不摆休的样子,“你简直不可理喻”李贤老人动了气,咳嗽不止,猛的坐倒在凳子上,大口喘着气。张慧的责骂声一直在耳旁萦绕,如同夏日令人生厌的蚊蝇,驱赶不掉。

对于上房内的争吵,王婉芬是从来不去劝的。目前,她和婆婆、小姑矛盾已白热化,去劝架只能适得其反,甚至引发家庭大战,她干脆就做个“局外人”,左耳进,右耳出,专心忙自己的事情了。

整个下午,张慧没和李贤老人说一句话,李贤老人也没心思理会妻子的无理。

冬日阳光总是匆匆,暮色似网,轻轻一撒,便瞬间笼罩整个天际。孩子们都已放学回家,小姑美娥也回到家,一进门,看见母亲张慧阴沉着脸,一问究竟,张慧告诉了事情的原委,美娥像是刺激了神经,暴跳如雷,责怪父亲说“爸,你老糊涂了是吧,谁是你亲孙子?那拖油**能记住你的好……”“你书都读到哪里了?一点世情都不懂?”李贤老人说了女儿几句。美娥“哼”了一声,重重的剁了几下脚,冲出了上房。对于美娥,李贤老人既爱又恨,美娥是自己最小的孩子,“老生胎”,比之其他,当然会多些宠爱。令李贤老人不满的是,长期的溺爱和纵容,美娥刁蛮、任性、好吃懒做,不思进取,专爱打听东家长西家短的琐事,谁家有喜事了,谁家两口子打架了,她始终是第一个知道,妻子张慧不仅不对美娥加以教育和管束,反而不断助长其焰气。

(当下,老百姓还停留在“温饱线”上,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尚处于最原始的生存渴求,能吃饱饭便是艳阳天,更谈不上精神层面的追求,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一直处于漠视状态,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义务,于己无干,识字便可,做大学问是大可不必的。正是这种狭隘的生活观和教育观,成为限制农村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愈加突出。李贤老人意识到了这点,于是,宁可缺吃少穿,也要让后代读点书,识点理。但自己目不识丁,是在土地里刨食吃的人,没有学问,自然就不大容易找到教育好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