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副长官接到日军向修水进攻的消息后,令部队避开日军猛烈的攻势,且战且退,在铜鼓一线布防。同时,罗中将急调第60军和第74军对西犯的日军分别进行堵截。继而,双方在上富、冶城、甘坊一带展开了拉锯战。
王副长官时年五十六岁,在战场上度过二十多年了,素有“王灵官”之称,出生入死已是家常便饭,面对日军猛烈的攻势,心中并不惊慌,他有自己的一套战法。
当日军炮火猛轰时,他不愿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他所指挥的两个军,72军正在修水防线,78军还在增援高安的途中。他立即电令78军火速回援,命令部队避敌锋芒,且战且退,在铜鼓一线决战。在驻防修水这几个月里,他早已看好了铜鼓一带的地形。
王副长官的部队在铜鼓向日军反攻,进展顺利,迫使日军沿着先前进攻的路线撤回出发点。王副长官率部占据了原有阵地,小战斗仍然零星不断。106师团被牵制在修水,青木少将知道,在这一回合中,日军已不可能围攻高安。
10月1日,罗中将重新调整部署:(一)第1集团军附第72军新编第15师固守甘坊、元桥、石街之线,阻敌西犯,俟第30集团军及第32军到达山口、大塅间,即取攻势夹击该敌。(二)第30集团军留一部对东守备,主力迅由黄沙桥、山口急速南进,与第1集团军及第32军协击西进之敌。(三)第32军第139师由铜鼓向三都圩、大塅迎击,其第141师推进至铜鼓附近地区策应,并以一部对东门市警戒。(四)第74军第57师仍在上富、横桥之线向北攻击,牵制该敌;第51师之阵地线各要点交第49军后,集结宜丰附近待命;第58师西开,限4日到达万载西之林潭、桐木地区,对北警戒。(五)第49军一部任高安以东、锦江南岸守备,主力在锦江北岸延接高安、南山何、店前、下观童各要点,尔后以独城、高安、村前街为基点,向大城、奉新、会埠、罗坊之敌施行游击,掩护本正面右侧。
经过数日激战,日军终于支撑不住,开始分路溃逃。窜至黄沙桥的日军主力退据黄花尖、海湖山、大板尖高地顽抗,一部向高辉宫、曾家嘴方向窜逃。在甘坊、冶城一带的日军则于10月3日拼死冲出重重包围,并继续西进攻下大瑕街、石街,达到预定的赣北西行最远点。
10月6日,日军第106师团在第33师团的策应下,分三路开始向奉新、靖安、武宁撤退。
赣北地区的中国军队各部队撤退的日军部队开始了尾随追击。7日,第51师克复九仙汤;第32军第139师向沙窝里、黄沙港挺进;第60军已开抵宜丰南侧地区;第58军新编第11师向找桥附近日军攻击前进。9日,第78军之新编第16师与第8军第3师合力收复修水。
至10日前后,赣北方面的日军基本逃回原防地,赣北作战结束。
9月21~22日,集结于湖北通城的日军第33师团,在师团长甘粕重太郎中将指挥下,在鄂南发起攻势。其目的是从东边避开中国军队沿新墙河、汨罗江设置的两道防线,在平江地区与湘北日军主力夹击部署在新墙河、汨罗江防线的国民革命军第15集团军。
日军第33师团是1939年2月才在日本仙台编成的,编成不久即开赴中国华中战场,编入第11军的战斗序列。该师团属警备专用三单位制师团,下面没有旅团建制,直辖7~8个步炮联队,实力比常规师团要弱一些。
第9战区对鄂南方向进行防御的是同样出自川军的第27集团军。
日军第33师团由通城南犯后,首先以一部兵力向第79军正面阵地南江桥进行佯攻,同时,另以一部兵力准备绕过幕阜山东侧,经白沙岭向长寿街推进。
日军攻击开始后,第27集团军的杨总司令很快判明日军是企图切断第79军退路,然后加以包围歼灭。他立即向薛长官报告,同时急令通城以南的第20军由西向东侧击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