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赵将军已知会于本将。只是……”
姚盛一脸难色,百里燕知道肯定有情况:
“将军但说无妨。”
“只是本将本部人马原驻尹秧城,由钟衡将军统帅,眼下尚在路上。本将麾下皆是新兵,除个别百夫长、都统外,中下武官连同兵卒皆是新兵。虽然赵将军吩咐末将,但也实难将校军郎安排的更周到。”
百里燕闻讯诧异,忙问道:
“前军怎会都是新兵,老军呢?”
“被鼎炀侯抽调至了中军,故而前军并无多少老卒充任。”
看得出,姚盛在担心,前军如此安排,怕是首战不会有利。
通常情况前军人数只占大军的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中军占有兵力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中军之内设有左军和右军,故而兵力是最多的。前军兵力亦由中军补充增调。
而前军作为大军先导,首战意义极大,即便兵力不强,也该有攻坚力量。眼下前军精锐系数抽调至中军,而全是新兵,这意味着前军成了炮灰。
如果只是炮灰也就不用说,咸国连年打仗,兵源严重枯竭,许多兵员大多都是被迫充军,年纪普遍在十八以下,四十以上,四十以下的青壮年并不多。
反观晋军,都是壮年兵,新军也有,占比却不到三成,且新军年龄也以十六至二十五岁的青壮年为主。咸军正好相反,七成是新兵,都是老弱病残。
现在鼎炀侯抽调精壮兵力集中中军,让老弱病残去打头阵,照这么个打法儿,就是打赢了,咸国的有生力量也会消耗殆尽。
人永远是战争和一切力量的根本,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如果男人都打光了,女人也就只能给晋国做鸡。
想到这里,百里燕不在再多说什么。
他也知道,自己说了也没用。自己也没必要操这份心,等这仗结束,不论输赢,自己会找个地方开个医馆度日。什么军国大事,什么壮志雄心,杀来杀去,都为了满足统治者的私欲。
一路随姚盛来到军中,除了个别都统,其他都是新调来的武官,姚盛也不认识,百里燕更谈不上认识。最后他被安排到一个叫江湛的百夫长麾下。
江湛的年纪不大,也就是二十五岁左右,脸上胡须不多,但看起来更像三十出头的中年人。
江湛之前是伍长,其实平民大多能做到什长已经是很不错,百夫长一直是是军中的中坚武官,多要三十左右,或二十七八的年纪,一般由下层老兵升迁,二十五岁坐上百夫长,不说是普遍现象,但也占了百夫长数量的两成以上。
眼下严重缺乏有经验的武官,江湛由于在肥城一战中率先由南门带着四个人杀入城中,破格从伍长直升百夫长。
“江湛,魏贤乃赵将军心腹,因触怒了鼎炀侯,被贬至军中为卒,你不可因此怠慢于他,你可清楚。”
“属下明白。”
与江湛一番吩咐,姚盛转向百里燕:
“魏贤,江湛乃百夫长中不多的猛士,你在他麾下,想必不会为难。”
“谢姚将军。只是在下希望拿回自己的佩剑与长枪,不知将军能否行个方便。”
“举手之劳,本将片刻便令人取来予你。”
“多谢姚将军。”
百里燕深施一礼,姚盛又问了江湛一些军务,随后便是离开了营地。
待姚盛离去,江湛上下仔细打量起眼前这个比他还高那么点的青壮:
“你今年多大。”
“在下今年十六,歧国人,曾在晋国待过数年。”
江湛好似很是吃惊,眼睛瞪的很大:
“岐人?岐人为何来咸国充军。
“是你们抓来的。”
“可观你举止斯文,读过书吧。”
“回禀百夫长,读过几年。”
“那你可会拳脚。”
很显然,江湛看出来了,百里燕十六岁便是比他还高还要健壮,显然应该练过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