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行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627章 下马威(2 / 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里燕此时也被“御史大夫”吓了一跳。

倒不是李旭的言论能动摇他的地位,而是“御史大夫”这个官职出现在八百多年前,但从梁朝创立至今,很少有诸侯国设立,即便是在梁朝最开明时期,也很少置御史大夫,因此御史大夫不是常设官职,非常之冷门。

御史大夫作为言官,有进言劝谏卫御君主之责,但是这个职务出现的太早,制度与当下政治体制、权利架构不配套,因此御史大夫又有“亡国大夫”之说。

究其原因,御史大夫相当于检察院,有权检举揭发不良官吏和危害国家利益的政策,辅佐丞相和督吏,选拔和考察官员,监督贵族,但是御史大夫多数又都是死脑壳,很容易被利用。

由于中原版图巨大的原因,各朝采取分封制度,奴隶贵族制度甚至是部落制度,是天子控制国家的重要手段,而御史大夫出现在半奴隶制时代,本就超出了制度所能承载的体制权利平衡力。

由此导致御史大夫名不副实,成为扞卫核心贵族阶层,对下制压下层官员,进而严重阻塞了人才向上流动和庶民晋升的通道,造成政局动荡,武将叛乱的元凶。

有些诸侯或权贵私下做了些有违规制的事情,诸如铸造一个青铜鼎,结果发现重了两斤,按例就成了僭越礼制,轻则罚款通报天下,重则降级甚至削藩。

于是有御史大夫立马去翻祖制跟天子说,某某那个谁,铸造铜鼎僭越了规制,赶紧废了他,不废了他,你就是背弃祖制的昏君。

如此御史大夫就像斤斤计较的深宫怨妇,到处告刁状,历朝历代因御史大夫导致的叛乱不胜枚举,由于版图巨大,等到平叛大军赶到,往往可能是半年后,而且还不算决策和路上消息往来的时间。

因此各诸侯国极少设立御史大夫,设立此职往往并不是什么好的政治信号。

高勋作为长史,应该非常清楚“亡国大夫”的弊端,赵逊也没阻止,百里燕不得不怀疑是太子撺掇咸王重起御史大夫的用意。

到底是西寰在背后摆布,还是太子有意为之,如果是西寰,说得通也说不通,如果是太子,这一招可谓是相当厉害,但太子年少,他有这个城府吗?更何况还有西寰的压制。

而且今日刚进城,无独有偶,陆敬发难在先,李旭逼问在后,很难不让人联想这是有意为之。

面对李旭逼问,百里燕腹中迅速酝酿,从容不迫反问其:

“请问李大人,大人可有本将不忠之证,若有,还请李大人示众。”

本以为可以将李旭一军,不曾想反被其咬一口:

“有!”李旭大声道:“有传闻永兴侯南地所获甚多,曾向蛮人所要赎金金币九十五万,银币一千八百七十二万,另有财货无数,敢问永兴侯,财宝何在?”

突然提钱,百里燕心中不快,脸上仍要强压着:

“赎金曾与志国、御客三方共分,故而并未被我咸国尽得。”

“但据我所知,南境作战皆有定例,但凡谁得金银皆归其人所得,永兴侯为何要将我咸国所获分给敌国!”

百里燕闻讯怒由心生,恨不能给其两个耳光:

“李大人,南地作战三方皆有功劳,死者数十万,本将岂能黑着良心独吞。”

“既有定例,何来独吞之说,尽取之乃理所应当之举。”

李旭强辩,百里燕勃然怒斥:

“一派胡言!且不说公良氏、御客皆有大功助我。你可知道,返回南境之时,各诸侯国无不是虎视眈眈这笔赎金,若非御帅、志国鼎立相助,各诸侯军早已动手,如若咸国独吞,本将转眼将成众矢之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