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咸国的左门砡工派并非全部,逃入咸国的只是左门一部和家眷子女、随附人员、亲朋好友等等,其余成员都留在长孙国和梁国,与右门继续维持局面,以免被某些势力连锅端掉。
咸国作为小国,能得到砡工派左门掌门的青睐,除了一时病急乱投医,和钱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永兴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技术生命力。
热气球、望远镜、指南针、风水车工坊普及、造船技术革新、铜活字印刷的出现,极大的刺激了砡工派新学派诞生,加之与百里燕的良好合作关系,以及伍算大师的渊源,砡工派有太多理由不能忽视小小的咸国。
当然,光这些还没用,归根到底得有强大的国防,震慑住外寇,撑起稳定的政治局面。
与程济源等大师彻夜长谈,百里燕意犹未尽,第二日继续聊了大半日,直到下午关龙翔上门,蒋杰前来通禀:
“侯爷,关龙先生已到院外。”
“真是太好了,我正欲寻他,请他在外稍等,我稍后便去。”
“诺。”
待蒋杰退出,百里燕与程济源道:
“程左门,在下故友在外,燕不便久留,还望程左门见谅。”
“永兴侯客气,请自便。”
“那晚辈就先告辞了。”
略施一礼,百里燕起身出屋。来到前院,关龙翔已是等在此处:
“关龙先生,经年不见,别来无恙。”
“呵哈哈,大人南疆征战多年,英雄事迹闻之称奇,不想大人竟会是当年公子燕,真是万没想到啊。今日拜侯,乃大人实至名归,可喜可贺啊。”
“呵呵,关龙先生竟也会溜须拍马起来,真是难得呀。”
“让侯爷见笑了。”
中兴城建城后,关龙翔主持当地军政多年,负责辎工营开垦土地,积蓄粮草,成为西进南下的前进保障基地,咸西、丘南的收复,中兴城功不可没。
与之聊了片刻,百里燕问道:
“关龙先生,中兴城现有民众百姓几何?”
“城郭略比永兴城小,若不计辎工营,也就两三万人。在下听闻将军从南地带回六十余万生番,可是要安置于中兴城?”
“是啊,永兴河以西,历经多年战事,人丁急剧下降,急需填入人口充实当地,我打算将这六十余万人中的二十万人,迁入中兴及其属地,而后在中兴城以北、以西修建新城,城池暂时可以不建,但土地要先划拨。
此外房屋也要修建,最快两月后,生番民便要入境,届时必须解决基本的吃穿住,并做好明年开春后的耕种和农具调拨,稍有延误,便会伤及国本,故而辎工营近期转入住房修建,所开土地也尽数移交生番民。”
“土地划拨倒无问题,中兴城方圆三五百里之内人烟飘渺,移入六七十万人,倒也并非难事。
难的却是咸西、丘南陆续收复之后,两地并不缴纳税赋粮草,朝廷还要往其中贴入两百三十余万石粮草,加上四十余万大军和卫国枭民军家小安置,国库积粮已经不多,如若再添六七十万人,继续贴粮,明年大军的粮草可就困难了。”
“此事大王有所提及,但没想到有如此巨大缺口,当真棘手。但是最近数年间,北海、东原、岁当、江东四郡陆续有推《授田法》,按说粮草应该较为充足,加上都郡东郡,五郡之力,难道还养不活一个半郡的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