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行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805章 尘埃落定(2)(2 / 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643年年终,国力企稳回升,各地粮食仓储恢复正常增长,但钱坊陷入巨亏,亏空达五百余万新币,但索性存款持续向好,当初招降纳叛实际支出了六十八万寸银,半数以上存入了钱坊。

永兴、卤侯、轩亭、国库的四方注资保证了现金的合理来源,使得国库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债务由国库转移到了钱坊,而钱坊以存款人的资金对外投资和筹款,依仗国家的信誉担保了亏空。

而同期咸军从最高峰八十五万人,陆续裁汰、遣返、安置五十万人,改戍军为镇军,镇军常备三十五万人,陔陵禁军维持不变,独立于镇军之外,各郡县郡兵改辅兵。

除都城陔陵,各地主城与县城辅兵置两千至一两百不等,同时设立预备军,辎工营由临时工转为正式编制,员额二十万人。

新军制明确各地辅兵平时受朝廷与地方双重节制,辅兵军需粮草由地方自筹供养改为中央直辖,杜绝贵族豪强勾结官府养兵聚贼官匪一家,欺压地方的弊端。

镇军不在置征讨、镇守大将军职衔,统称大将军,大都督维持不变,左右都督改为督军,左右都尉、左右都统,统一合并都尉、都统,自下仕长、百夫长、仕长、伍长均不变,统兵数额也不变,最大保留原有建制,只在任职与俸禄做调整。

同时试点推行职业军人与中长期义务兵制度,职业军人所拿军饷有别于义务兵基本军饷,籍此保留军中骨干,鼓励种子老卒服役。

预备军以县为单位,但凡年满十八岁,四十岁以下男丁者,无残疾和视力、听力缺损,皆为预备军。

预备军每年定期组织两次军事集训,每次不得少于二十天,并鼓励提倡尚武精神。

从事非农业者,如工商业者、手工业者、生员、工匠等,官府报备后可免除军事训练,以利经济发展,战时不入首批征召之列。

同时战时凡有一技之长和学历者,不列入征召对象,以便保存社会知识精英和技术阶层。

为保障军事训练的有效开展,武备营由四千人扩充至一万两千人,一方面安置各军裁撤的武官、老卒,一方面扩充后的武备营定期派人前往各地视察军事训练,以维护武备的有效性。

同时开设少年营,招收十三至十八岁间青少年,每年定期招生,报名数额不限,但最终只选拔两百人入学,从此形成制度化机制,逐步实现武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对于那些落选者,但凡单项或多项突出者,可保送入学堂深造。

新军制下,镇军、禁军、武备营各级官兵实行俸禄制度,辅兵只吃粮不受俸,但战时可享镇军待遇。

普通兵士最高服役年限四十五岁,老卒、仕长延长至五十,都统及以上者暂不设服役年限,但可自行申请退伍,服役者家中免除部分税赋。

辎工营实行三年轮换制,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农忙耕种,农闲操练,不实行俸禄制,但家属享受税赋减免。

辎工营服役期三年,三年后复员,根据个人意愿,准许返乡编入预备军,形成定期轮换常态制度。

一来长期将人圈在营中不利于人口自然增长,定期轮换有利人口健康发展。

二来以辎工营为基础,进行扫盲,并向辎工营青年普及先进农业技术和理念,加速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各地农业人才的注入。

裁军和整编工作从641年下半年年开始,至643年年底基本落实,各级武官晋升者多。

赵逊晋永兴君,世袭罔替,诺一言拜中大夫,高勋拜中大夫,其余人等皆有不同程度晋升。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