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再放低点,哪怕是用铸造,没有优质钢材,单纯堆积壁厚,减少发射药,也能制造。
总而一句话,迫击炮就是穷人的神奇,实在没有什么门槛。但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多写古代工业文中没见到有谁写搞出迫击炮,如果有,请留言。
当然,一旦搞出迫击炮,搁青铜铁器农耕文明,基本上就全无敌开挂碾压。
【注2】关于工业技术产值产能,简而言之,是所有的工业设备,如有一万台车床,三万名车工,其每天三班倒,一万台车床一天产生二十四万个小时的工时,可以用于生产零部件,一年就是二十四万小时乘以三百六十五天,由此一年的工时,就是工业产能。
假设生产一支步枪需要一百个工时,一万设备一天能生产两千四百余支。
当技术设备与金属切削机床有限时,如何安排调度生产工时,生产更划算的产品,或者用于生产更多金属切削机床,是考验经营者、统治者的技术问题。
只要出现一台金属切小设备,机械化就从此开始缓慢发展,当金属切削机床达到一定规模,就意味着工业规模效应。
二战尽管看似是打人多,大弹药,打国土,但根本上仍然是打的金属切削机床与工业人口规模。二战中主要大国除中国外,日本的金属切削机床规模排名垫底,其次是苏联,而德国的各类金属切削机床总数几乎碾压苏联,所以就导致苏联要在兵器规模上碾压德国,就必须生产糙,但却实用,而且工时更少的装备,如波波沙、T34、喀秋莎等等等。
当然,碰上美国,那就没得玩了。
【注3】关于先造前膛枪还是先造后膛枪,就加工技术而言,前膛枪、后膛枪枪机部分机械加工问题不大,一旦金属切削机床出现,什么都能加工,只要打开理念和弹药技术跟上。
之所以人类要经历前膛枪这段时间,很大程度上受到发射药和加工技术制约。
黑火药是有渣有烟火药,发射后需要枪口朝下倾倒药渣,后膛发射显然不利于倾倒,而且最早的火枪其实还真是后膛装药,但受制于加工技术和机械理念,只存在了极短的时间后,淡出了历史,又回归前膛。
而后膛发射需要撞击火药与无烟火药,因此制约后膛枪发展的是加工技术与火药技术,而不是人类不够聪明。当技术水到渠成,后膛枪自然会应运而生。
因此在主人公理念与技术手段已经都具备的情况下,发展后膛纸壳定装步枪是必然结果。
【注4】需要指出的是,最早的后膛定装步枪,也就是从后装弹的枪械,最早没有弹壳,前膛枪怎么装,后膛枪还怎么装,因为雷酸汞,既雷汞还没出现,所以无法针刺撞击发射。
直到雷酸汞出现后,没有弹壳的散装,装弹反而成了麻烦,因此在1836后膛定装纸壳弹药步枪出现,最早的弹壳是纸张浸染硝水,然后晒干,再裹上弹头和火药与底火,1841年,该种后膛定装步枪最早装备普鲁士军队。
而且1836年的后膛定装步枪只能装一发,打一发,没有弹仓。
因为弹仓需要弹簧顶着,而纸壳弹药本就脆弱,多发子弹压入弹仓会导致弹体破裂,并不可靠。
而且1836年无烟火药还没有普及,因此后膛纸壳定装步枪仍然使用的是黑火药加雷汞,所以设计弹仓就会导致黑火药药渣残留在弹仓与枪机内,造成机械故障。
因此1836年型的后膛定装步枪采用通管旋转拉机结构,既弹药燃烧室与枪管直径相同,没有阶梯孔,用枪栓把纸壳顶入枪管,而后击发,如此拉开枪机后,把枪竖起,黑火药残留药渣会自行排空,而后在装弹,十分可靠。
直到1855年,英国人发明金属弹壳,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后膛定装步枪才逐渐走上正轨。而且金属弹壳即便是现代,仍然是极高难度的加工技术,全世界掌握制造弹壳技术的工业国,保守估计不超过二十个,看看印度的死样就知道,弹壳并不是简单的技术产品。
因此弹壳诞生之初,并没有得到很快普及发展,就因为很难制造。
而且最早的左轮枪,其弹巢其实也是分装弹药,而不是弹壳供弹。
而早期受到理念可和工技术制约,前膛枪时期的枪械口径普遍很大,十五六毫米,十七八毫米以上极为普遍,即便是早期的后膛定装步枪,其口径受到加工技术制约,在没有无缝钢管与内径深孔加工机之前,很难做的很小。同时刀具材料的制约,也制约了深孔加工。
因此早期前膛定装步枪口径大一些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