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总兵杨国栋那个草包,溜须拍马可能登峰造极,要说他能带出强兵,汪鹏打死也不信,能把五千兵额吃掉将近四千的空饷,可怕不?在这明末还真不稀奇。
名传千古的大汉奸,那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一怒为了钱!”不对,说秃噜嘴了。对,就是那个“平西王”吴三桂,他的爹吴襄。
历史上今年刚上任的袁大都督,委任吴襄重职,执掌十五营关宁军,明年冬天的黄台吉入关攻击神京时,借口“脚疼”留在后方,压根没上阵。
袁大都督挂了后,他没事,反被升为山海关总兵,手里十五个书面上的正规野战营加上辅兵共计八万兵。这是官方军册上有名有姓的八万所谓“关宁铁骑”。
你猜一年军饷多少钱?整整一百四十万两白银。这只是军饷,粮草军械补给都不包括在内。
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前,山穷水尽的崇祯皇帝找到吴大总兵,要他出兵去救老吴自己的大舅哥祖大寿。皇帝心说八万人可不少了,比野猪皮正宗的后金兵都多,别提那些汉奸狗腿子。
老吴傻眼了,极力和皇帝解释,他领的是八万兵军饷,但战兵就十五个营,所以是三万,不是八万“关宁铁骑”。
皇帝愣了一下,想想又说,那三万也不少了,也能一战。老吴总兵赶紧说明,其中真正能战的只有三千家丁,其他都只能种地。
最后老吴被皇帝逼着上了前线,然后他转进如风的跑了。
这就是传说中大明最强的“关宁铁骑”,现实真实太离奇,比小说家编造的故事都离奇,编故事还讲究最基本逻辑,但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奇葩。
红旗庄离县城只有五十多里地,正好是一天的路程,而以现在的对手体力,加上有一半都是强征的壮丁,不可能行军一天后直接投入战斗,众人按照此时明军的一贯行动能力预测,他们应该今天休息一晚,明天吃过朝食后整体出发,行军四十里就是极限了,必然扎营,后天上午再行军十几里后,扎下营盘或直接投入作战。
众人都觉得现在就紧急动员,有些仓促,直接攻击县城,有太多未知因素,以黑虎军现在的实力,不用过于冒险,明天上午出兵,和敌人相向而行,在其行军中途,列阵而战,趁着对方精疲力竭之时,一轮打崩,然后一半人去占了县城,一半人回头去屺坶岛支援海兵队。
战略定下来,就轮到细节,黄县县城要不要占下来开新的基地?俘虏怎么处理?民兵要不要集结?等等一些细节问题,至于能不能获胜,这个还就真没人关心过。
战略定下来之后,战术会议就越开越大,确定好出击和留守人员后,各个项目的负责人,少尉以上军衔的军人,全部参会,通报敌情和作战部署,领取任务。
夜不收中队,也是轮班出动,哨探周边,选择预设战场。
黑虎军主力部队的军官们又单独开会,确定明天的出击部队的行军序列,作战阵型。以及后期攻打县城的队伍,及回援队伍的拆分。具体的指挥官人选,留守部队的各个防区划分等等。
红武学校这边也在确定出击队伍,和留守队伍的作战任务,医疗队物资的准备,和人手的补充。
后勤部的随队人手确定,各种作战物资抓紧装车,战马和骑乘马骡的装备检查。运输车队的装备。留守的人还要安排工匠准备战俘营,审讯室,及食物安排等。
工匠们整体回撤,外围矿区全部停工,防御物资和作战物资的生产。作战期间,周边未正式加入体系的外来工匠和力工们,暂时停工。不再安排工作,也不允许进入红旗庄,等战后再说。
周围二十五个村,全部动员,每村最少安排一百名武装民兵,一半由民兵队长带领在红旗庄集结,受后勤部牛二叔指挥,协助前期运送物资,看管普通俘虏,及缴获物资的运回。另一半由村长带领,封锁本村的主要通道,陌生人一律扣留,有敌情及时向红旗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