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有虫洞去明末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266章 八百料的炮船太给力了!(技术贴,不喜可略)(2 / 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而且西方的战舰都不是单纯的横帆,而是组合帆。长距离移动时张横帆纵帆。遇到海战时,收起横帆,只靠船首与船尾的纵帆提供动力。

而新的战船还是用汪鹏从现代搞来的开挂帆,帆装采用4桅。从前到后的顺序是中帆、大帆、中帆、尾帆,这样的布置以提供足够的动力。

既是中式帆的操作方式,又具备了软帆的优点,帆面更大,动力更足,而且现在的船员都很熟悉,不需要再单独的去学习西式软帆的用法。

关键是也没人会啊,难道还要去海上抓一船西方水手来教学?

还有一处很大的改进,就是搞了个轮式舵,就是常见的舵盘,左舵五,右舵十那种。

其实最早的尾舵,孔舵,平衡舵,升降舵都是中国发明的。这些技术都是作为船只控制方向最为核心的发明,而作为大陆民族,整体对航海技术的再提升不感兴趣,而现有的这些技术已经足够古代的船舰使用。

一层窗户纸而已,轻轻一捅就破了,就是舵盘通过绳索和滑轮,杠杆组合起来带动舵柄,本质就是滑轮加杠杆原理。

根本就不复杂,一看就明白怎么一回事,但就是这一个小小的技术突破,就完全改变了舵手的工作方式,掌舵人才变成一个高大上的名称。

这艘新设计的战船,融合了中西战船的优点,同样是密集肋骨,但是额外加了水密舱,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就是在船底密集的肋骨和龙骨上,增加隔舱板形成水密舱,这样的船身强度要比光是厚肋骨,更加的牢固。

船体将原有盖伦船的短粗胖拉长增加长宽比,水下线形做了最适当的优化,艏艉舷弧低平,船尾的舰楼只有两层,不再是两头翘的模样,船头内缩成v字型,增加破浪性,看船模是一个头小屁股大的造型。有效的降低了阻力,只为最大限度的提高航速。

火力方面配置,这艘船内部是三层,顶层甲板上除了帆装外,配置了三门48磅的卡隆炮。

二层是船员宿舍,和餐厅,如果需要运输士兵和相关物资也都安置在这里。

底层是水密舱,放压舱石,或者运输物品。

三层是全通式甲板,有专门的炮窗,舰队的重炮24磅长管加农舰炮,配置了八门,一边四门,因为离水线更近,加上厚实的船肋骨和坚固的水密舱,不会因为大口径炮火,把船震散架。

如果换成18磅的就能布置的更多的火炮,可惜汪鹏的理念是:

口径才是正义,射程才是真理。

情愿炮少点,打中就搞定。

这是专门为作战设计的高速、高机动战船。现在没必要搞什么一级战列舰,那样会显得很蠢。东亚海面上,已经没有什么船只能和这艘船抗衡,即使遇到大型战舰,我方也可以利用速度和机动,抢到上风位,而远超敌人射程和威力的火炮,绝对会教会他们做人。

这个型号的战舰,

被定位为巡洋舰经远级。

啊!这是多么耀眼夺目的名称!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