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舵轮已经在六艘缴获的海沧船上实验改进定型,舵手再也不用待在黑暗潮湿的舵房里费力搬动着长长的舵杆,一个人还不行,非要两个人配合才能搞定,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的操作,也没人想着突破一下。
现在通过滑轮和杠杆系统,站在干干净净明亮的舵房里,可以清楚的看到船况和海况,转动固定在舵座上的大圆舵盘,就可以轻松的调整航向,这在实战中的作用有多大不言而喻。
再三斟酌后,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汪鹏还是选择了中式帆装,单纯的顺风情况下,西式帆装受风面积更大,船速肯定要比中式帆装快很多。
海上可不是全顺风,遇到逆风的时候,西式帆装只能收起主帆,也是靠着侧帆走之字线路,才能受风前行,速度就不要想多了。
而中式帆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只需要转动帆向,可接八面风。而且现在还没进入远洋争霸的时候,相对来说,汪鹏的假想敌,全是中式帆装,沿海作战,那么现有的帆装已经领先他们好多倍了,足够用就行。
随着舰长室里汪鹏对着竖立的几个传声筒发出指令,致远舰全速航行在黄海上,趁着东南风沿着预订的航道前进。
“航速6节”
“航速8节”
“航速10节”
“航速12节”
在顺风的情况下,四桅满帆满载的致远号最高跑到了12节的骇人速度,而同样情况下的定远号最快只能跑到9节。至于原版的福船能跑到6节就算是不错了。
“回航!目标耽罗港!”
测试完顺风最大航速,满脸笑容的汪鹏把指挥权移交给李正卿舰长。
一番减速,调帆,转舵,致远舰在海上画了个完美的u型,调转了船头,向船厂驶去,工匠们在各个位置检查部件的使用情况,以及询问操作者有无不适或别扭的地方,一一用铅笔记在本子上。
除了王叔年纪最大,其他的大匠,基本上都是三十岁左右的中年匠师,在红旗城都如饥似渴的学习着专业的知识,这在大明传统里,都是传男不传女,绝对当成家传密技的技术,就这样摆在你面前,识字就能自己学,不识字就只能干着急。
红旗城的匠师们主动参加识字班,平时也是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刚进入红旗城时,一点敝帚自珍的想法,早就扔到九霄云外去了,只要你想学,知识就在那里,学呗,也没人笑话你,只会羡慕你。
致远舰顶风航行,走小之字借风,也跑到平均6节的航速,这让汪鹏喜不自胜,钱没白花,到底是现代的硕士研究生,这本事真是厉害啊!作为一名普通二本的文科学士学位,只能感叹这真没法比啊!
汪鹏畅想着这个关系不能扔了,下一代的蒸汽铁甲舰还要靠专业人员设计。
工业党满赛!
多铆蒸刚满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