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有虫洞去明末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299章 春耕无战事,大家种田忙(2 / 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造火药的硝水也不浪费,稀释后效果杠杠滴。

现在负责这50万亩大田的,是黑风寨农业组负责人赵大叔的长子赵有田,把老婆也带了过来,孩子留在黑风寨红武学校,让老爹照应,夫妻俩都是农业好手,带着一批熟手和牛二叔一起过来,接收整个耽罗岛大农场。

现在负责农业的专职人员有七千多人,充足的牲畜驱使,犀利的精钢农具,大集体的劳作方式,效率是小农经济不敢想象的。

大忙时,除了牧场、工坊、船厂和值勤战士,连红武学校的学员都要下地干活。一年之际在于春,连建奴都在种地,农业社会,粮食大过天,春天无战事,大家种田忙。

即使是小冰河时期,耽罗岛一年也可以两熟,有充足的肥料和良种,50万亩农田,哪怕是亩产2石,(大明南方平均在石,平均每石在120斤-140斤不等,要看什么粮食)一年两季的农业收入,就可以养活30万人。

辽东今年的春耕,按照汪鹏的统一部署,从铁山堡一直到鸭江边,义州、铁山、宣州,宽甸六堡,所有能耕种的土地,连鸭江中的60多平方公里的威化岛,全部种上了来自红旗城的耐寒高产春麦,整体规划了四十几万亩的农田。

这也是穆诚代表穆字营出面,和铁山城的毛永诗守备(孔有德)友好商谈的结果,也经过了毛大帅的同意。

除了守铁山的三千精锐不动,铁山堡外六万多的辽民,在穆字营三百农官带领下,整体耕作,修建相应的水利设施。而他们的伙食已经由宣州堡承担。

等麦收后宣州堡拿三成,铁山堡留三成,上交皮岛帅府四成。看起来汪鹏这边吃了大亏,六万多人在他这边吃到麦收,要一百多天。

一人一天三顿,农忙重体力活,最少半斤实打实的粮食,一天3万多斤,一百多天要吃掉三万石粮,折合1500吨。

而四十几万亩春小麦,按照这个时代的北方正常产量,也就一石到一石半左右。

极其可怜的产量!

(只有内部人知道,这新麦种,在大明粗放式耕作下,也能有平均两石以上的产量,如果是现代,精耕细作、大量化肥增产,亩产千斤很正常)

去掉被种田人吃掉的粮食,去掉每亩地20斤的种子粮,看起来穆字营的利润还不到两成。

再把投入进去的各种铁农具和牲畜算上,穆字营就相当于白忙活一场,这种好事,谁不答应谁就是脑袋被门挤了。

整个东江镇,从将官到兵卒,再到最底层的青壮苦力,谁都要领穆字营的情,不提铁山和赫土啊拉两次战斗,这功劳可都让东江镇分了,连毛永诗都从参将升到守备官。

而六万多人,按东江镇的补给,一天两顿也最少二两粮食,一天也得一万斤粮食扔进肚皮,百天就是百万斤,这百万斤的粮食省下来,就能让全东江镇其他的十几万人,咬咬牙再撑一个月不断顿。

这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一顿不吃能扛一下,三天不吃,就快走不动路了。

对东江镇来说,穆字营就是把大伙儿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救命弟兄。

……

汪鹏现在手里直属加附属的全部人口加起来,也就二十万上下,而且红旗城、黑风寨所有的农田,七七八八加起来也不少,哪怕减半的收入,也足够汪鹏养活四五十万人,大伙儿放开肚皮照饱吃。

粮为纲,铁是骨,盐是命、火药是胆。

这四样重要物资,都已经实现了本时空的自给自足,仓库里还有充足的储备。一切的付出终于得到回馈,对此他也是成就感满满。

大明崇祯二年四月初一,汪鹏亲率新锐战舰致远直航宣州堡,这次没让沈凌云跟着,耽罗岛太重要了,红武学校分校也是刚刚开始,必须要有人掌舵。

汪鹏只带着几十个红武军军官前往辽东,春耕一结束,大战必然到来,建奴又不是大明,上升期的强盗团伙,自傲又自卑,不可能吃个亏就忍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