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有虫洞去明末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554章 失败的蒸汽船、流贼艰难(2 / 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普通的兵卒,该去种地的种地,该去做工的做工,整个辽西,居然也保留了一支,战斗力很不错的精锐部队。

表面一片祥和之下,是大明对辽东深深的忌惮。

……

今年的辽饷正式停止了,大明百姓没来得及欢呼,又开征了“剿饷”。

大明百姓多能忍啊,甚至觉得皇帝还算不错,毕竟交了十几年,从今年开始少了一半的辽饷。

要知道朝廷收一文,层层加码下来,百姓就要交百文,少一半可不少钱呢。

小冰河时代的威力越来越狠,关中、秦晋大地哀鸿遍野。

从今年三月二十八,流寇侵犯山西开始,

四月二十八,流贼攻陷蒲县。

六月初五,流贼王嘉胤攻陷府谷,米脂人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聚众响应,自称“八大王”。

米脂人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投奔他舅舅高迎祥的队伍,当了“闯将”。

大明朝廷不再像原有的历史上,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把仅有的精兵两边调,一会打建奴、一会儿去剿流贼。

硬是把尚能用上的机动兵力活活拖垮,这个时空的流贼生存的极其艰难,大明被汪鹏续上了一大口血。

此消彼长之下,原本在京畿保卫战中,大量被击溃的官军四散后,很多加入流贼,让量变形成质变的事情并未发生。

在孙阁老的妥善调度下,除了正月里延绥、甘肃兵败西逃,与流寇会合外。其他的官军在建奴老家被抄,胜利在望的心理下,都挺过来了。

从贼不是好从的,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大家子还能不能吃上口安生饭的大事。

不逼到绝路,一般的人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

所以流贼们只能四处流窜,为什么说是流贼而不是用起义军来形容?

如果说刚开始的白水王二还是出于死中求活,为了不被活活饿死揭竿而起,算是农民起义军。

最后真正成为一方势力的都不是农民出身,王嘉胤是定边镇逃兵,张献忠是延绥镇是边兵、李自成先是银川驿卒下岗,后在甘肃甘州边军任把总。

《平寇志》给流寇的组成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一乱民、一驿卒、一饥黎、一难氓”。

或许为了顾及大明朝最后的颜面,又或是其他原因。

书中少划分了最关键、也是最先掀起反抗大旗的那一群人——边军。

陕西是流寇最先起家的地方,在陕西最先对大明朝发难的正是驻守边关的边军。

什么曹操、紫金梁、射塌天、扫地王这些人,烧杀抢掠,根本成不了大事。

毕竟现在是崇祯三年,不是崇祯十三年,相对而言元气还在,大明朝廷威信还在,当朝堂把目光从建奴转移到流寇身上,他们的日子就难熬了。

原本粮饷是问题,但是现在去掉辽东的大头,各地勤王的官军纷纷回去镇守,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大批的加入流贼。

故此,缺兵少将,装备低劣的流民军,哪里吃得消官军的打杀。

官军几百个武装到牙齿的家丁,撵着几千流民军跑,真不是笑话。

披甲人和不披甲就是两个概念。

满天飞、郝临庵、刘道江、独行狼、李都司等几大巨头,埋伏了数万精兵要伏击曹文诏。

结果曹文诏中了埋伏一点都不惧怕,反而是一个人举着长矛来回冲锋。

上万伏兵没放在眼里,完全是骄横的亡命徒作风,

明军士气大受鼓舞,最后反而是伏击者被杀的尸横遍野。

就是仗着甲厚盔硬,箭射不穿,刀砍不伤,不披甲试试。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