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其兄名列第六。
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一时名声大噪。
然而开局的顺利,并未带来好的结果,五次万里迢迢进京赶考,均告失败,从此遂绝科举之念。
也正是这五次从江南到河北的数万里行程,他获得了原先在书本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大量工农科学技术知识。
虽未能得中大明朝廷的进士,却为他成为中国科技史上,旷古烁今的权威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宋应星曾祖宋景,可是在嘉靖年历任吏、工、兵三部尚书。嘉靖二十五年(1546)官至左都御史是嘉靖朝重要阁臣。
宋家也是官宦世家,人说富不过三代,这官运也是如此。
传到他父亲这一代,一生为秀才,举人都没中。
原本兄弟俩兴冲冲想重现祖上荣光,结果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宋应星此时和大哥四弟在家守孝,他是弟兄四个,排老三。
前年老父、二兄先后去世,一家人也是肝肠寸断。
时间如水总能冲淡哀伤,按照传统要为父守孝三年。
长庚先生(宋先生的字)也在家里整理自己的所思所得。
历史上明年他大哥宋应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一路在官场发展。
隆武二年(1646年)南明覆灭、南昌失守,他大哥宋应升悲愤之下服毒殉国,也堪称壮烈。
宋应星一直在家服待老母。到崇祯八年(1635)他才出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
负责教授生员,是未入流的教职人员,但也就是在这清闲的工作之余,他完成了这部光耀千古的著作《天工开物》。
贸然登门,又是守孝之家,甚为失礼。
要说这还是亏了毛大帅,他的母舅杭州府沈家,倒是祖上和宋家有过不错的交情。
但是年代久远,两地相隔太远,早已经多年未再联系。
这还是汪鹏在钱塘毛府,和毛帅闲聊时,跟毛帅打听宋应星的时候听他说过。
就这么七绕八绕,总算是找了个故人吊唁的名号,才好登门求见。
宋家兄弟三人,看着拜帖都一头雾水,这都哪儿跟哪儿啊?咱们家还和毛大帅家有过交情?
他们兄弟不是腐儒之辈,对毛大帅的评价还是非常中肯的,所以也是出迎接待。
对专业的特勤人员来说,就怕不让进门,只要给进屋,那就一切都好办。
礼多人不怪啊!
丁盛表面上代表毛大帅而来,自然一口辽音也就不甚稀奇。
他在宋家兄弟安排下,先是拜祭逝者,礼数周全。
又给宋母送上精心准备的,百年人参、灵芝等辽东特产山货。
宋家兄弟,连推脱都不好推脱,丁盛说了,这是给老人家养身滋补,祝老太太长命百岁。
老太太那是非常高兴,宋老大和宋老三也只能再三致谢。
陪着丁盛到客厅用茶时,
丁少校又拿出一个大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