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有虫洞去明末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611章 跨海攻击!扶桑太平军首战(2 / 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结果可想而知,在纷飞的铳子之下,两藩的武士当场就支撑不住,连连后退。

等扶桑太平军,举着大盾冲阵之后,一切的结局就已经注定。

大师兄邝著银,是跟着西侧的正红旗一起登陆的,现在都轮不到他再亲自动手。

全盔全甲的武士犹如虎落羊群,仗着盔硬甲厚,顶着漫天的箭矢,挥舞着刀斧,砍瓜切菜似的冲阵。

倭国早在八世纪就下达了“肉食禁令”,之后的伪天皇持续发下类似的诏书。

倭国贵族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养成了完全不吃肉食的习惯(鱼除外)。

他们认为,只有那些没有身份的农民、猎人才会食用肉类。

后来,随着佛教在日本的盛行,受僧侣教育影响的庶民阶级,也逐渐远离了肉食,直到后世的伪明治天皇解除禁令为止。

整整上千年,除非是重病或者天生身体虚弱的人会被默许偶尔吃肉外,倭国武士是没有吃肉食习惯的。

所以倭国对鱼肉的爱好,就是那个时代的烙印。

但是原始的渔具,在没有尼龙网的时代,捕鱼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倭国士兵所吃的主要是握寿司,就是外面包一层紫菜、海带一类东西的米饭团子。

这种食物虽然能够填饱肚子,却营养单一,而且非常容易使武士们口渴,战斗时间一长就会明显影响战斗力。

怎么办呢,就靠喝味噌汤,补充盐份增加体力。

(味噌又称面豉酱,是以黄豆为主原料,加入盐及不同的种麴发酵而成)

别不信啊,承平已久的倭国,除了个别待遇好的武士,普通的兵卒,一天两顿加味噌汤,那就算是不错的待遇了。

被称为甲斐之虎的著名大名武田信玄,之所以能在强敌环绕的情况下,抢占大批地盘。

除了地形有利等因素之外,面条加味噌的组合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武田家的武士们酷爱把像乌龙面一样的面条,和蔬菜一起煮着吃。

一个很多人忽视的问题,单纯的面食比米食,在冷兵器战斗时可以更加持久。

在普遍种植大米的倭国,面食真的不多,普通人想吃也吃不到。

虾夷岛苦寒之地,种大米是种不了的。

但是北方的麦子,尤其是汪鹏这个挂比,从现代搞来了耐寒高产良种。

虾夷岛地广人稀,大片的荒地,在农业部派出专业人士,前往指导耕种后。

也是毫无意外的喜获丰收,今年已经不用再从乐浪调集粮食补给。

从倭国各地招揽的流民、农夫、野武士、浪人等,也都是拖家带口,碾转的从对马岛转移到虾夷。

岛上的原住民,虾夷人也都纷纷被征召,吃饱穿暖的好日子,就这么不期而遇。

饲养家禽猪羊需要时间,光指望狩猎也不能满足长期的肉食补给需要。

好在不是有尼龙大网嘛?现代司空见惯,不觉得稀奇的捕鱼工具,在这个时代就是真正的神器。

以这个时代丰富到爆的海鱼,就是固定的肉食来源。

吃饱饭,才有劲干!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