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营养的跟上,整个赤旗下的人精神面貌,都和内地的人明显天差地别。
原本制作肥皂的的油脂是个大难题,本来就是宝贵的食物,用来做肥皂有的时候会供应不上。
直到今年耽罗岛的海女捕鲸队,受鹏大帅的委托,驾驶改装过的“小苍山”船,在虾夷岛北面建立了专门的捕鲸码头。
原本只是想让尝试一下,每年搞个十头八头的就能解决很大的问题。
结果因为收获太大,惊动了梁峰,最后直接和虾夷地方政府合作。
在海上建立了专业的联合捕鲸队,岸上建立了大型的加工厂和仓储区。
主要捕猎的是“露脊鲸”,体型肥大短粗,头略超过体长的1/4。
黑色纺锤形,体表光滑无毛,成年都可长达18米,重100吨上下。
天爷啊,100吨是什么概念,一头肉牛一个月精心饲养顶多长个几十斤肉,还要花很大的人力和饲料。
成年的肉牛正常不过是七八百斤,一头鲸鱼抵得上两三百头牛。
这是多么大的收获,这就是海上牧场啊!
汪鹏也不是不环保,在这个时代,海洋里的无数宝藏,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在自己的人的身体健康和营养补充,与悲天悯人的圣母之间,他坚定的选择了前者。
庞大的收获,让吃肉不再是奢望,虽然口感不怎么样,但是别忘了这是17世纪,有肉吃就爽歪了。
无数的油脂,让肥皂、香皂,包括用途广泛的甘油,各种照明和润滑油都突破了瓶颈。
在南洋的旧港油田被夺取之前,这一块已经是赤旗下的重要油脂来源。
更不用说大量的皮革,现在普通的士兵都有皮靴,和春秋天、在寒带服役的士兵都有鲸皮夹克穿。
这种黑色的,保暖防水,口袋多,穿脱方便的皮夹克,立刻风靡辽东。
现在东北年轻人,春秋季,最时髦的打扮。
就是上身一件鲸皮夹克,下面穿一条帆布厂生产的靛蓝色军裤(牛仔裤),加上一双鲸皮靴。
那个潇洒的不要不要的。
汪鹏自己也有一身,当然这风气就是他搞出来的。
他也不会裁剪,也没学过,这个挂比就跑去现代求助。
搞来一批,让人翻译好的相关的裁剪基础、服装设计之类的书籍。
这些书籍一版再版,女人们可稀罕了。
不认识的字,翻着字典都学着搞懂,各种女红社的培训,办的热热闹闹,颇受欢迎。
随着脚踏式缝纫机的普及,虽然还是粗头大脑袋,踩起来哐哧哐哧,动静不小。
但是有了它,量体裁衣就不是问题。
大多数老辽东人家,都会攒点钱买一台,一家老小除工作服外的个人衣物,就有了保障。
还可以利用闲暇,接军队或政府的订单,赚一份不错的外快。
勤劳的主妇们,为了家庭生活的更好,可是绝对竭尽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