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在十个百户所,不算刺眼,一个百户所七八十户左右的家庭。
适龄男丁全部参加训练,妇孺们帮着做饭,仅有的百亩军田,也都早早种上了耐寒的蔬菜。
每个百户所还建了鸡圈和兔棚,养了下蛋母鸡和肉兔。
男丁不适合从军的,还有专门的渔业队,被安排去河边捕鱼,给百户所增加新鲜的补给。
年纪再大一点的,就负责卫所里打扫卫生,清运垃圾。
所有人全部吃食堂,战兵先吃,家属随后。
譬如今天早上,刘启吃的大锅饭,就是鲜鱼汤加杂面馒头。
灰黄色的馒头劲道微甜,鱼汤里还放了些许胡椒,那叫一个鲜香可口。
每人面前还有一碟辣萝卜干子,更是爽利。
食堂里的三百多士兵,绕着千户所寨墙,晨跑大概四里路后,在这里一个个吃的满面红光。
这些集体生活了一个月的士兵,终于学会了食不言、寝不语。
再也不像刚开始吃食堂时,那个饿死鬼投胎的狼狈样。
这是明末啊,小地主家农闲时,一天也就两顿饭,一顿稀一顿干就把人羡慕死了。
当时招人的时候,都不用说月俸多少,只要说一人当兵,全家管饱,立马就不愁人手。
这年月,全家管饱是什么概念,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做梦都笑醒了。
被招来的百姓,从一开始的战战兢兢,没敢把自己当成卫所一份子。
只当是在这寒冬即将来临之际,全家人找个扛活的地方,能安稳度过极寒的严冬。
连续三天饱饭一吃,立马开口闭口咱们宽河,咱们卫所。
生怕表现的不卖力,再被赶出去。
连吃一个月后,人人归心,别说是当军户,调去打鞑子都行。
有些岁数小的,不明真相,还向大人打听,卫所这么好,为啥都不乐意当军户呢?
大人们都是嗤之以鼻,估计全天下,也就咱们宽河卫所有这待遇,这是咱们刘千户大人仁义。
别的卫所,每天有口稀粥喝就谢天谢地了。
吃完早饭,三百多的士兵,在军官的带领下来到千户所的校场,训练火铳排射。
家属们这才进入食堂,收拾一下,他(她)们再开饭。
一样的杂面馒头、小菜,但是汤只有在剩下的鱼汤里加点水,放点盐,再放点菜叶子,味道也不错。
仿解放一号铳的猴版配刺刀火绳铳,现在是大明官军的制式装备。
不管是营兵还是家丁,用过的都说好,射的远,打得准,不炸膛!
是的!光是不炸膛这一条,就是众人最追捧的一点。
原来工部制的鸟铳,那就是垃圾中的垃圾,死伤在鸟铳炸膛下的士兵,要比被它打死打伤的敌人多,真是悲哀。
大名鼎鼎的锦衣卫指挥佥事刘振刘大人,想尽办法从辽东搞来的人力钻床。
这可是东北军的不传之密,据说为此花了不少银两。
刘振再次立了大功,皇帝那是大大的嘉奖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