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孔府、东林大佬、八大晋商这样的缴获,那更是不用多说。
再加上倭国、南洋的缴获,反正汪鹏不缺金银铜这些金属原料。
小冰河时期,粮食歉收,但并不是绝收。北方的人口被有计划的迁移到南方,或是乐浪和南洋。
原本属于藩王和大地主的大片良田沃土,被重新分配给农民。
只要粮食安全能得到保障,其他的一切都好办,只要吃饱肚子,勤劳的百姓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善自己的生活。
商业部全国开花的供销社,虽然会很死板,但是全国一盘棋,薄利多销,和指导性的价格杠杆,就能完全杜绝传统封建社会那种谷贱伤农“多收三五斗”的杯具。
计划经济并不是一无是处,市场经济也不是万灵丹。
在百废待兴,整体向上的社会里,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等同于原来二两银子的月收入,已经足够普通工人家庭温饱的生活,更何况女子也可以参加工作,孩子有学校养着。
突然之间,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一下子就变得宽裕起来。
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虽然不像城市里新生的工人阶级旱涝保收。
但是两季粮食到手,加上养殖、和农闲修水利出工的收入,也是天翻地覆的改变。
田间地头,自己的菜地,种点红薯土豆蔬菜,除了自己家吃,还能挑到乡里的农贸市场去卖。
像鸡蛋、鸭蛋、鹅蛋这些,供销社还有专门的柜台收购,大部分都是给学校的学生们补身体。
解决了温饱,除了部分老古板舍不得吃舍不得花,攒着银币铜板,每天夜里数一遍才能心满意足的睡觉。
再怎么抠,乡里供销社的铁锹、锄头、镰刀之类的农具还是要买的。
大部分的人家,攒点小钱后,给全家换身新衣裳、买双新鞋还是舍得的,再差也要扯点布让巧手的媳妇自己做。
攒的多一点,就可以翻修一下土坯茅草房,到乡里的砖窑拖点红砖红瓦存着,争取盖个敞亮的瓦房。
这小日子就是越过越红火,日子好过了,老百姓是懂得感恩的。
村里的青壮,十天一次的民兵训练,那是绝对踊跃参加。
要是表现好,还能被选上当基干民兵,每月还有津贴,但是要轮流参加治安联防队,端着火铳巡逻。
尤其是适龄的青年,都听民兵队长说了,年后第一次征兵,优秀民兵到队伍里,是能优先提干的。
当军官是多么荣耀的事,村里有人参军的家庭,家人说话都要响亮几分。
一块铜牌上的朱红大字“光荣人家”代表了这家人的身份。
尤其是谁谁谁立功受奖,那喜报都是乡人武部安排宣传队,敲锣打鼓送上门的,可威风了,全村人脸上都有光。
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扛着枪、爬冰卧雪的巡逻守护;
为了给子孙后代多占些土地,提着脑袋和蛮族野人拼命;
效忠赤旗、效忠鹏大帅,无比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