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殿下也与以往一般,不过是随心所欲的凉薄之人。”周砚思索了半晌,还是将此话诉之于口。
他与卢昉相识这么多年,知晓卢昉只喜直言,他便也不遮掩,如何想就如何说。
“不是的,殿下,从来不是这样的人。”
卢昉摇了摇头,他不似往日那般厉声驳斥,说得很谦和温柔。
他的公服还在猎猎作响,凉州城墙的风很大。
目光停留在远处的明月,肃穆修雅的眉宇间,许是月色的缠绵,他的神情多了几分温柔。
那是周砚从未见过的模样。
月色从卢昉身上移至他身上,他有一瞬,忽然感觉到那月色一点也落在他的肩头。
“卢公,为何这么多年一直不成家?”周砚不知为何自己突然问出这句话。
但好像他有些摸到了答案。
卢昉早已过了最好的成婚年纪,虽仍有不少人前来说媒,卢昉始终都是孑然一身。
卢昉的衣衫顺着风,起的弧线在清柔月光下,就像是突兀的一点日光。
周砚低头,他这才觉得自己这句话问得突兀。
“我知晓,你一直好奇,我与殿下当初是如何相识的。”卢昉打破了此刻的安静。
他答非所问。
但答有所问。
月缺了角,被天啃去了半面,在山头煮着,散着水蓝色的光。
“当年,殿下还在邑京,我方时不过是候考的学子,在邑京的同窗遇到不平之事,我仗着书生意气,与诸多考生拦住了当时主考官韦相的马车要一公道,谁知却拦错了车,那车竟是殿下的。”
“至此一生,我也不会忘记,那车巾掀开时,殿下的神色极为平静,与外头喧嚷截然不同,也不似那些高高在上的贵人那般富贵傲气,而是亲自下了马车问我们原委。”
卢昉的脸上浮过柔色,回忆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愈发眉宇温柔。
“殿下宽恕了我等犯上之罪,还私下替我同乡处理了事。”他顿了顿,“这些事也是我后来才知晓。”
“韦相当时要打压我们这些寒门出身的子弟,想办法将我们驱逐出京,我那时年少,一时气下,在韦相必经的波斯胡寺前大骂。”
“可哪知,出来竟又是殿下。”他笑着摇了摇头,“我当时脸都白了,殿下却还若初见时那样,在马车里静静听完了我的慷慨义词,然后拉开车帘对我道,望我不忘今日勇者之心,若以后考取功名,官职加身,也要如今日这般不惧。”
“世人皆说我出自殿下门下,可我与殿下也不过是当初两面之缘,殿下还未去南山时,我只是年节送些上不了台面的贺礼,殿下从不因我官位低微而拒我门外,而是也着人回礼。”他说得缓柔。
“我将殿下与我说的话铭记于心,”他看着焉都山,“我总希望自己这么多年,没有辜负殿下当年一番苦心。”
周砚看着卢昉的背影,一时默默无话,他身上此刻与在官场时大不相同,他好像整个人都带着柔光。
“卢公是不是……”周砚有话哽在喉咙,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
有些话,如水中之月,不点破时,方能维持最好的样子。
偶有风过,泛着涟漪,便能看到水中泛开的那轮明月。
“无论殿下做了任何选择,我心里,殿下始终是这山间明月,是近在眼前,又遥在天边。”
周砚没有再说话,他也跟着卢昉的视线朝那山间看去。
明月澄澈,照亮前路。
作者有话要说:诸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死者,以凡人论。
——出自《唐律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