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缅甸风云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53章 军政民政(2 / 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1977年12月,西北军区九旅全旅4018人,民兵和预备役力量达5000余人。

张扬心中一算,根据地真有一丝先军体制的意味,几乎所有壮年劳动力,都是现役、预备役军人。

先军政策,并没有影响根据地的建设。

自9月起,九旅的名号传遍滇南,10月有一千多知青、农家子投奔九旅。

11月国内传出知青返城、恢复高考的消息,投奔的知青少了一些,但农家子弟来投人数却越来越多。

11月,全旅接收内地青年1852人,12月才过半,就又接收2000余人。

除了年轻人,更多的壮年人来到根据地打工。

滇南各地形成了到根据地打工的风潮。

这个现象越靠近瑞丽江,就越为明显,瑞丽县有的村子,出现全家只留一个干工分,其余人口一起渡江给九旅干活的现象。

这时代滇省各地乃至全国,农村是饥饿的,农民是吃不饱的。

六十年代,国家宣扬人多力量大,农村条件较上个时代,大为改善,且有一定的医疗保障,致使农民普遍多生,五六兄弟姐妹的家庭遍地是。

七十年代末,恰好是60后大批成年的时间点,五六个半大小子的胃口,又有那个普通家庭能喂饱?

没有廉价且海量的化肥,没有庞大且先进的工业体系支持,又遇上人口爆发潮,公社失败是必然的。

落后的滇南乡村,比内地更贫困,到处是吃不饱的农家,贫困落后的面貌,一直到新世纪后才改变。

永远填不饱社民肚子的困境,逼着滇南各大公社放人到南边打工。

打工就是好,拿到工钱就能改善家庭生活,孩子的饭里有了油星。

有了过好日子奔头的农民,谁都拦不住。

各家各户不只当家的去南边打工,连自己儿子也带上,这还不够,要把亲戚都叫上。

一起抱团到缅北打工,互相聚一起也有个帮助。

天大地大,没有填饱肚子大。

一边是现实困境,一边是和根据地合作获利,滇南各级政府只能默许农民跨国打工。

根据地的工人结构,已悄然转变,山民只占不到3成,其余全是内地来的民工。

如果只看到一半内容的用户,请跳转至:(丝路)看剩下内容。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喜欢本站的用户麻烦收藏一下。防丢失网址。百度搜索新丝路文学网就能找到我们。

本章未完,请跳转至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