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缅甸风云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132章 雨季之末(2 / 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根据地农村一大现状是文盲率太高,达到95%以上。

绝大部分农民不会缅文,会说缅语的不到半数。

汉语的流传度更低,一个村寨会说汉话的,就那么几个,而且还不是标准普通话,普遍为西南官话。

会读写缅文和简体字的百姓,在5万根据地百姓里,人数不过1000人,比例不到2%。

精通四则运算的识字农民更少。

收农税和收购余粮时,征税工作组就深刻感受到农民不会算数的难处。

绝大部分村民只是大概知道该交多少粮食,却记不住纳税公式,更算不出税率。

造成这种局面,客观来说,一大原因是度量衡的问题。

缅甸使用英制计量单位,英制单位在实践中,又有些变种,比如一拽是一缅斤,约合市斤。

此次征粮,根据地采用华夏标准计量。

这就让数学本来就极差的农民,更摸不着头脑。

为了确保公平,纳税员、村长、农技员齐上阵,教农民算数,现场开数学课。

才上学一年的学生发挥奇效,小学生变身数学老师,给父辈们算数,搞清楚自家该交多少公粮,和卖粮得多少钱。

有的农民过于朴实,交公粮时,全家老小一起运粮,将家里的稻谷全运来,现场让纳税员取公粮。

等纳完税,一家老小再肩挑手抗,将余粮搬回家。

这样的场面,感动了收税干部和警卫战士。

五味杂陈之下,干部们深知农村之落后,简直是文化与科学的荒漠。

文盲率如此之高,推行农村合作社真的可行吗?

农村合作社涉及到十几户,乃至几十户人家的收入计算,必须有较为完善的账目,和掌管账户的会计。

老百姓连复杂一点的加减乘除都不会,能弄懂复杂的账目计算吗?

显然不能!

九旅采购团到滇南各公社采购农产品,目睹无数次公社队长和会计的违规,乃至贪污事件。

一部分公社早就不如当初纯洁,变成基层干部的腐败窝点。

华夏都如此,缅北这样的“匪区”,领导合作社的农民,怕是堕落速度更快。

基层吏治崩坏后,要恢复过来,难度不

如果只看到一半内容的用户,请跳转至:(丝路)看剩下内容。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喜欢本站的用户麻烦收藏一下。防丢失网址。百度搜索新丝路文学网就能找到我们。

本章未完,请跳转至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