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来说,要先治理好佤邦根据地。
佤邦人少地多,土地矛盾不激烈,人与大自然的争斗才是首要矛盾,不能机械化的套用土改经验。
对佤邦山民来说,地有的是,烧荒后撒一把种子,等收获就是了!
要是饿得慌,就下山砍一串青芭蕉,清水煮熟也能吃。
再不行,也能砍掉芭蕉树取树心,吃起来也很甜口,饿不死人。
佤邦不会出现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大饥荒,但落后的生产技术、极低的粮食产量,让佤邦山民根本没有可供交易的商品。
没有可出售的农作物,就没法过上文明生活。
整个佤邦,人民普遍表现为饿不死人的赤贫状态。
山民有野果饱腹,却没有食盐、纺织衣物、铁质农具。
佤邦百姓全是瘦黑矮个子,年纪上了30岁就出现脊背弯曲等症状,足以证明他们缺少食盐和脂肪摄入。
下乡干部要做的,是带领群众,从零起步学习育种、插秧、涵养水源等农业技术。
春耕增收,可以先让群众吃个饱饭,享受先进农业带来的成果。
现在,田里的作物还在长,离收成还远。
所以,人民政府的救济粮不能停,先让百姓吃饱,把身子养壮一点。
下乡干部没歇着,而是在张扬的指示下,要给各山村做个诊断,做个病理分析。
若山村位置可以,能做到开荒就能就地解决温饱,那就勘探后,制定旱季开荒计划。
若村寨实在不适合人类居住,那就做好搬迁工作,提前动员百姓。
同时,运五运输机出动,到佤邦的天空去做地理调查,选出适合开荒的山间盆地。
和下乡工作组商量后,张扬决定在佤邦寻找几个山地小平原,集中建设几个拓殖点。
拓殖点选址,一要地形平整,可开荒出1-2万亩农田,且避开潮湿谷地和山洪易发地;二是要交通较为方便,有长远发展空间。
垦殖计划是农场先行,农场与工兵一起入场,攻克开荒前期最危险的阶段。
待到旱季时,山民才陆续下山,围绕垦殖基地开荒,形成新的村镇。
这是一个长远
如果只看到一半内容的用户,请跳转至:(丝路)看剩下内容。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喜欢本站的用户麻烦收藏一下。防丢失网址。百度搜索新丝路文学网就能找到我们。
本章未完,请跳转至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