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怕打仗,九旅却不怕,反而跃跃欲试,人民军的每个举动都是在为战斗而准备,所以新缅共根本不带怕的,敌人强不强,打了再说,哪有那么多瞻前顾后。
这种胆怯情绪也体现在林明贤为代表的老一派人民军指挥官身上。刚开战时,林明贤还积极参与作战计划和指挥,在滚弄指挥部上发挥了不少作用。
作为海南知青,又到过春城军校进修过,林明贤的军事能力获得了年轻一代九旅军人的认可。
对于刚从基层指挥员转变为参谋的军委指挥中心的军官来说,一切学习的机会都是可贵的,向林明贤这样的老资格高级指挥员学习是理所应当。因此,在开战之初,林明贤获得许多赞许和支持,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
但当战事进展到2月时,林明贤的心态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对不断扩大的战争规模充满了顾虑。
在林看来,战事规模应该控制在两个旅的规模内,也就是九旅在南方持续作战,牵制敌人更多兵力,十旅则在正面战场,依靠地利与缅军主力对峙。待到4月中旬,雨季就会降临,人民军只需坚持到那时,就可收获一场胜利。
所谓的“胜利”,在参谋团看来就是一场失败。人民军做了如此多的准备,投入如此多的资源,做出了前所未有的牺牲,就为了这般不胜不败的局面?
若是以对峙为目的去战斗,九旅又何必跃进千里绿海,到辽阔的南方丛林去战斗?
开战之始,人民军只许全胜,不夺下腊戌城,不歼灭当面缅军主力,就可视为失败。
从力量对比上,缅军坐拥一国之国力,而缅共只占据数县贫瘠之地,敌我战争潜力之对比,实在是悬殊到令人绝望。怀揣着相持就是胜利的心态去与敌人战斗,缅共必将会收获一场又一场的失败。
在过去,尤其是六十年代,缅共获得了华夏的大力支持,常在旱季发起主动进攻,常常也会在开战之初收获不少胜利,但都最终收获了一场场惨败。
其失败模式大都为,开战之初获小胜而狂妄,因而倾巢南下,进攻缅军主力,而后进入相持阶段。所谓的相持阶段,就是老一代人民军久攻不下,且造成自身重大伤亡。
到了这一阶段,缅共先退缩了,没有打硬仗打攻坚战的勇气,更没有应对缅军大
如果只看到一半内容的用户,请跳转至:(丝路)看剩下内容。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喜欢本站的用户麻烦收藏一下。防丢失网址。百度搜索新丝路文学网就能找到我们。
本章未完,请跳转至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