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缅甸风云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330章(1 / 2)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新丝路文学网】手机用户输入地址:

扬的伸手。

坐久了腿麻,大家站起来,到稻秧田边聊下去。

徐梦杰如数家珍的说:“现在的秋播是小实验,我们将在明年年初在农场推广杂交稻。种子已经筛选好了,春天计划种植3万亩稻田。春播顺利的话,夏季将推广到15万亩。”

张扬点头赞同,问:“能否培养出本土杂交稻肿?”

徐梦杰自信地说:“没有问题。滇系杂交稻的母本本就出自东南亚,缅北气候如此优越,本土稻种的培育只是时间问题。”

张扬对着一众农场职工说:“中央有决心,十年、三十年、一百年,我们都要搞好缅甸的育种事业。当下就是这项伟大事业的起点。”

一行人聊到下午,张扬特意在农场食堂吃了晚饭。回木姐的路上,张扬和同车的谭木西聊了起来。

老谭现在不是农场场长了,而是农业部部长了。选他当部长时,老谭还推辞了无数次,理由是自己老了,还是个不懂文化的残疾人。张扬、李国成等人轮番劝导下,他才上任。

农业部长不是个有多高贵的官职,缅共需要的农业部长更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的官僚,而是一个脚踏黄泥、手持镰刀的老农。

农业是脚踏实地,与农田打交道的工作,选谭木西这位一辈子在打仗、种地的老革命,正是上选之选。

农场产粮和老根据土改后粮食产量大增,让根据地粮食实现了自给自足,12月的粮库储量也达到了18万吨。

随着掸中、掸东两个地区农业恢复生产,以及湄公河走私通道打通,根据地将彻底摆脱粮食危机。

粮食安全有保障后,张扬认为根据地农业生产可以改变目前以粮为纲的模式,转变为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种植并重的生产模式。

整个掸邦高原都是热带植物的天堂,这么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全部用于粮食种植不科学,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多山的地理条件。

到今年末,烟草、黄麻、棕榈树等经济作物在老根据地种植成功,具备了大面积种植的条件。

老根据地水田多,旱地、坡地、林地多,其实更适合种植经济作物。越往南去,光热水三要素越充足,就越适合热带作物种植。

目前而言,掸东地区才是根据地最适合搞经济作物大面积种植的地方。

“老谭,你去掸东考察了一个多月,有成算了吗?”

谭木西沉思一会才答:“营长,我比你想的还要激进。”营长这个称呼,张扬好久没听过了,也就老谭等不到十个老人才这么说。

“怎么个激进法?”

“你提缅属金三角地区,以种植园和山民分田耕种相结合发展当地农业,来解决罂粟泛滥的毒壤。我走访各地后,却认为大农场大种植园才是出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