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缅甸风云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330章(2 / 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一听老谭这么说,张扬示意停车,两人就在车上说了起来,主要是谭木西介绍掸东地情,张扬多听少问。

多次剿匪作战,以及抄家行动后,掸东地区人口初步核计为35万人,比解放初估算的要少一些。

掸东地区陆地面积约为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初步统计为85万亩,其中以山区水田、丘陵水田为主。初步估算可耕种面积超过200万亩。

另外,农业部将旱地从耕地中摘了出来,单独列一项,旱地耕种面积约为280万亩,种植作物绝大多数为罂粟。这就是单独列项的原因,罂粟田本来就是不是种粮耕地。

旱地面积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抛荒严重。

掸中地区地广人稀,农业极度落后,水土流失严重。谭木西下乡考察时发现山村的坡地很多都没有田埂、护坡、水渠,罂粟种植普遍仰赖老天爷赏赐。

在丰富的雨水冲刷下,这些坡地极易流失肥力,变成酸性红壤,导致罂粟都种不好。土地失去肥力后,当地山民就会抛荒,然后再选一处缓坡烧荒种地。

当地降水丰富,一场洪灾、一次山体滑坡,就会冲毁大量山间旱地,从而导致土地损毁。

失肥抛荒、自然灾害损坏土地的现象,在当地普遍存在,所以旱地面积才这么大。

剿匪部队进山时,经常能看到漫山遍野的罂粟花,很多不是耕地种植的,而是生长在杂草中的野化植株。抛荒数年之久的坡地,重新退化成植物天堂,最终变成草地或者次生林,罂粟花就在这些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在有些山区,这样抛荒地在独特地理气候条件下,在某个特定年份成为一片小草原,风景宛如非洲的热带草原。

掸东地区如此优越的自然禀赋,却让当地山民经营到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简直是暴殄天物。

想要依靠当地山民来解决温饱问题,是不客观不现实的。在毒品的毒害下,当地百姓大多丧失了学习先进农业种植经验的能力。

残酷地说,这一代掸东山民失去了自我净化的能力,也就是人种不行了。

用谭木西的话说:缅属金三角没有农业,既无农,也无业。

抄家行动后,

如果只看到一半内容的用户,请跳转至:(丝路)看剩下内容。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喜欢本站的用户麻烦收藏一下。防丢失网址。百度搜索新丝路文学网就能找到我们。

本章未完,请跳转至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