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缅甸风云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331章(1 / 2)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新丝路文学网】手机用户输入地址:

民到高原上劳动时,老百姓纷纷摇头,都只愿意在老根据参加集体劳动。滇省民工来缅北是求财,更不会去凶名远扬的金三角去搏命。

老百姓和滇省劳工都不愿南下上高原,这就导致孟瑙-孟崖等公路用工严重不足,导致工程进度一次次延后。

正在考察腊戌-昔卜铁路投入运行的张扬得知这一情况后,给边区政府出了个主意,强制、半强制掸中、掸东山民筑路。

剿匪作战时,时九旅修建了大量新兵营,最高峰时期各大基地吸纳了十六万“新兵”。到了今年秋收时,这些实为难民营的基地才结束它们的使命,大部分山民带着救济粮回到山中,继续过着割浆摘(罂粟)果的日常生活。

一般人的刻板认知里,强迫山民进难民营,应该是一件民怨沸腾的法西斯行为,必将遭到人民唾弃。

可实际观察下来,并非如此。

新兵营解散后,近万名少年山民主动请求参军,人民军遴选数次,将吸毒、残肢等类的山民淘汰后,吸纳了五千多名青少年山民从军,并建立了106旅。

十一月开战以来,106旅分散在孟崖-坎劳一带,军训和学习文化只余,还协助炮兵团等部队南下。

军委并没有短视的将106旅送上前线,而是将它视为一支种子部队,它将担负起培养新一代山民,用新人革除旧时代的重任。

除了五千新兵外,尽数遣散回家的山民并没有空手而归,人人都领到了边区政府发放的救济粮。

回家的山民对边区政府无甚怨恨,倒是一直津津乐道兵营生活。住在兵营里,每天吃饱饭睡暖床的日子,是山民前半辈子从未享受过的。

所以,这批山民事后并不把“劳军”当苦差事,而是当作可以和乡亲炫耀的经历。

秋收大丰收,根据地粮仓溢满。缅甸南部以及泰北地区,今年一样大丰收,这就导致根据地周边地区粮价普遍下跌。为了弥补财源窟窿,奈温政府压低了粮食统购价,使得大量粮食流入黑市,进一步导致黑市粮价下跌。泰北地区也出现了丰收谷贱伤农的现象。

根据地趁此机会大肆购买私粮,八莫战火爆发前,边区政府仅在八莫航道这一走私渠道,就收购了1万多吨稻谷,以及近2万吨小麦和大豆等杂粮。

有水利之便,一艘载30吨粮食走私船从曼德勒码头起运,只用半天时间就抵达八莫码头。高峰时期,一天时间就有十几艘粮船停靠八莫。

战端开启后,八莫航道中断,大其力黑市接棒,边区政府从泰北陆路和湄公河水路,购入大批走私粮食和燃油。

到1月初,大其力、孟帕亚、景栋等数个粮仓拔地而起,储存了近万吨粮食。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