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无事。老人在正午时分才睡醒,醒了之后就离开破庙,往城里的人堆凑。对于那个托钵僧人,他根本视而不见。一开始不是没人猜测,老疯子会不会是性情古怪的奇人异士,后来才发现他根本就是个老废物,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而且打疼了会哭喊,打重了会流血,到最后就只有一些游手好闲的浪荡子才乐意拿老人取乐。
老人住在这座荒废破庙里已经很多年了,接下来小半年,日复一日,僧人也在这里暂住,偶尔会与老人一起去往城内,托钵化缘,也偶尔会与老人一同出城,返回住处。
两人一直没有言语交流,甚至就连眼神交汇都极少。每次老人见着僧人都一脸茫然,记不得什么。
这一夜,大雨滂沱,电闪雷鸣。
疾风骤雨之中,估计就连近在咫尺的呼喊声都听不真切。
缩在茅草堆上的老人,每次雷声响起都会惊吓得打个战。熟睡之中的老人不知是想起了什么伤心事还是做起了噩梦,双手握拳,身体紧绷,不断重复呢喃:“是爷爷取的名字不好,是爷爷害了你,是爷爷害了你啊。”
那张干枯苍老的脸庞早已没有任何泪水可流,但是偏偏显得格外撕心裂肺。
虽然雨水依旧密集,声势骇人,可是随着急促的雷声变得断断续续,老人的自言自语也渐渐平息。可就在老人彻底陷入沉睡之际,僧人弯曲手指,轻轻一叩。
咚!如木鱼声响彻古庙,如春雷响起于廊下。
老人打了个激灵,猛然坐起身,环顾四周后,先是茫然,然后释然,最后悲苦,站起身向大殿外走去。衣衫褴褛的矮小老人,行走之间气势凶悍,如同下山虎、过江龙,只是体魄仍是孱弱至极,虎死不倒架而已。
老人走出庙外,仰头望去,久久无言,最后只剩下怅然。
僧人轻声道:“有情皆苦。”
老人看也不看僧人,嗤笑道:“苦什么苦,老子乐意!当绝情寡欲的仙人怎么就逍遥了?狗屁的长生久视,一个个高高在上,只记得仙,忘了人……哈哈,老百姓做人忘本要天打雷劈,神仙忘了本才算真神仙。可笑,真可笑……”
僧人又道:“众生皆苦。”
老人沉默,盘腿而坐,双拳紧握撑在膝盖上,自嘲道:“恍若隔世。”
拂晓时分,不知何时睡去的老人猛然惊醒,再次眼神浑浊,然后继续他浑浑噩噩的一天。
就这样又过去了一个月有余,在中秋月圆夜,老人终于恢复清醒,只是这一次,他整个人的精神气已经大不如前,垂垂老矣。
他跟僧人一起坐在檐下廊道,望向那轮明月,自说自话:“我孙儿很聪明,是天底下最聪明的读书种子,只可惜姓了崔,已是不幸,遇上我这么个爷爷,更是不幸。不该这样的,不该这样的……”
僧人寂然无声。
东宝瓶洲崔氏曾有人言:有庙无僧风扫地,有香无火月点灯。
入冬后,大雪纷纷,老人睡在庙内,牙齿打架,脸色铁青,像是要熬不过这个寒冬。僧人托钵进入,递给老人一块温热干饼。老人怔怔接过后,猛然丢在地上,眼神恢复些许清明,看着那个重新捡起干饼递过来的僧人,摇头道:“我活着只想见孙儿一面,要不然我死不瞑目,这口气我咽不下,断不掉!我要跟他说一声对不起,是爷爷对不起他!我不能疯,我要清醒!和尚,你救我!”老人一把死死攥紧僧人手臂,“和尚,只要你让我清醒地见着孙儿,我便是给你当牛做马都无妨……我这就给你磕头,这就给你当徒弟!对对对,你这和尚神通广大,一定可以帮我脱离苦海……”
这一次清醒过来的老人,精神气出现了油尽灯枯的迹象,意识也不再清晰。
僧人淡然道:“如何都放不下执念?就算你见着了他,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老人神色悲苦:“如何放得下?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放不下的,这辈子都放不下的。”
僧人想了想:“既然放不下,那就先拿起来。”
老人痴痴问道:“如何拿?”
僧人答道:“去大骊。”
老人点头道:“对对,我那孙儿就在大骊。”
僧人摇头道:“你孙儿在大隋,但是你孙儿的先生在大骊龙泉县。”
老人陷入惶恐,身形向后退去,抵住墙壁,使劲摇头道:“我不要见文圣……”
片刻之后,老人蓦然大怒:“你若想害我,打死我便是;你若想害我孙儿,我就一拳打烂你金身!便是你家佛祖来了,我一样出拳!”
言语落地,老人挣扎着站起身,气势之刚猛雄壮,竟是不输在骊珠洞天中交手的那两名纯粹武夫!但也仅是剩下点虚张声势的气势了。
僧人脸色平静,低头凝视手中铁钵,钵内有清水微漾:“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
老人皱眉道:“秃驴,莫要跟老夫打机锋!”
僧人转过头,轻轻抬了抬铁钵:“这是你家孙子最有意思的地方。他看到了‘小’,贫僧觉得可以跟他的先生说道说道。”
老人眼神坚决:“和尚你所谋甚大,老夫绝不会答应你。”
僧人叹息一声:“无根之草。”就这么起身离去。
老人抓紧时间盘腿而坐,开始呼吸吐纳,一身原本枯死的肌肤缓缓生出熠熠金光。然后他在手心以手指刻下“大骊龙泉县”五字,血肉模糊,不断告诉自己:“去往此地,必须去往此地,只看不说,不问不做。”心湖激荡,铭刻心声。
老人回到庙内,倒头就睡。
庙外大雪愈烈,只是阵阵寒气刚刚逼近庙门就自动消融。
陈平安这次不经由野夫关进入大骊国境,走出那条栈道和那处山谷之后,他们三人遇到了一队精骑。
风雪茫茫,双方对峙。
那支大骊边境精锐原本大多已经默然拨转马头,但是突然间一骑冲出,疾驰到陈平安身边。那是一张年轻坚毅的脸庞,充满了警备和审视,眼眸深处,还有一抹陈平安当时不理解的毅然决然。
当这一骑突兀而出,其余袍泽亦是咬牙跟上,一时间雪屑四溅,扑面而来。
陈平安用大骊官话喊道:“我们是龙泉人氏,从黄庭国返回,由牛栅栏入关。”
与此同时,陈平安从怀中掏出龙泉县衙颁发的通关文牒。游学千万里,其上盖满了各国各地各关隘的官印。眼见着那名骑卒要翻身下马,陈平安三步作一步小跑上前,伸手高高递过文牒。骑卒愈发身体紧绷,一整队斥候俱是瞳孔微缩,如临大敌。
骑卒弯腰接过了关牒,仔细浏览之后,蓦然笑容灿烂起来,原本紧紧握住刀柄的那只手在背后悄悄打了个安全的行伍手势。
骑卒下马递还文牒,在陈平安小心翼翼收起后笑道:“这么糟糕的天气,若是遇上麻烦,可以去我们烽燧暂住休整,备好食物,等到风雪小一些再赶路不迟。”
陈平安感受到骑卒发自肺腑的真诚,立即抱拳笑道:“没事,我刚好借这个机会练习拳桩,难熬是难熬,但是还扛得住。”
大骊尚武,民风彪悍,名动一洲。陈平安如此坚韧,很快就赢得这一队精骑斥候的好感,便是一名面容粗朴、不苟言笑的边关老伍长也会心一笑。
双方就此别过,斥候继续南下侦察,陈平安继续北上返乡。
边骑伍长回头望了眼三人北归的背影,收敛笑意,转头对那麾下骑卒训斥道:“逞什么英雄,不要命了?且不说那少年的深浅,他身边两个衣衫单薄的侍女书童分明是道行不弱的修行中人,否则如何吃得住这天气的打磨?方才我们近距离接触,他们气色之好,你看不出?若三人真是敌国的谍子,你这次贸然前行问话,害得我们全军覆没不说,还会耽搁谍报的传递!”
年轻骑卒嗫嗫嚅嚅,仍是有些不服气:“伍长,咱们身为边关乙等斥候,这还在大骊境内,不管来自哪里的练气士,也得讲讲咱们边军的规矩吧?真敢杀我们,事后盘查起来,定要他们吃不了兜着走。退一万步说,不是还有王爷在嘛,我就不信谁有本事跟王爷掰手腕子。”
戎马生涯半辈子的老伍长气得一鞭子打过去,不过打在了年轻骑卒肩头外的空处,雷声大雨点小而已。他气笑道:“要是换作我刚从军那会儿,你这等行径就是挑衅练气士老爷,知道吗?怎么死的都不知道。碰到个厚道仗义的将军,最多帮你讨要几十两抚恤银子;不厚道的,管你死活!”
能够成为大骊边军的乙等斥候,无疑是大骊军伍的翘楚锐士,就没几个是蠢人。年轻骑卒赶紧亡羊补牢道:“老伍长消消气,以后打到了那大隋高氏的老巢,我用军功给您老人家换个细皮嫩肉的豪门娘儿们,好好降火……”
老伍长笑骂道:“滚蛋!就你那么点军功,给老子塞牙缝都不够。甭废话,继续巡视!上头发话了,小心黄庭国狗急跳墙,越是这种天气越要注意!倒是不怕他们一头撞进来找死,只是打了这么多年仗,可都是咱们的马蹄往别人家踩去,万万没有让别人踩进咱们家门的道理。”
年轻骑卒嬉皮笑脸道:“晓得了晓得了,我这就先行一步,保管一只苍蝇都飞不进前边的牛脊背山谷。”他深吸一口气,拉了拉略显僵硬的厚实貂帽,晃掉一些冰碴子,缓缓前奔。
一名中年斥候忍不住问道:“伍长,之前两国边境上闹出那么大动静,听说黄庭国境内天崩地裂的,死了好多人,咱们这边倒是没啥损失,这其中是不是有啥说头?伍长您小道消息多,好些个老袍泽如今都是都尉大人了,我知道您之前专门找人喝过酒,有没有可以说道说道的?”
老伍长神色凝重,没有泄露天机,只是咧嘴笑了笑,眼神炙热,语气阴森:“没啥可以说道的,就是咱们很快就有肉吃了,好事!”
那边,顶着风雪前行的陈平安缓缓道:“之前大隋的骑军护送着我们从边境到京城,跟我们大骊骑军相比,总感觉哪里不一样……具体的说不上来。”
青衣小童懒散道:“老爷,这多简单一件事。大隋的骑军是养在深宅大院里头的看门狗,看着厉害而已。当然,真打起架来,估计也能凑合。可是你们大骊的骑军,尤其是边关骑军,就是一群野狗,四处咬人,牙齿早就给磨锋利了。换成是黄庭国的边关戍卒见着咱们三个,早就跑得远远的了,哪里有胆子上前问话。”
青衣小童打了个哈欠,随口说道:“以前在御江,听我水神兄弟讲过一桩秘事。十多年前,大隋北边有一支边军跟一伙山上练气士起了冲突,主将一怒之下,尽起六千精锐,连同他和军中麾下的武秘书郎,加上从袍泽那里借调而来的随军练气士,一起追杀了八百多里,四名行凶的练气士愣是给他们宰掉了三个。”
粉裙女童惊讶道:“在黄庭国,无论是地方行伍还是山下江湖,可不敢跟山上练气士怄气。芝兰曹氏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栽培幼子,就是想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需要处处仰人鼻息。”
“黄庭国洪氏从上到下都烂透了,将来打仗哪里会是大骊蛮子的对手。”青衣小童百无聊赖地伸出双手,一次次凝聚出晶莹剔透的雪球,一次次抛掷向远方,“大骊边军也折损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武秘书郎战死大半,总之闹得很大。大骊皇帝龙颜震怒,把那个正三品武将召回京城,将其贬为底层士卒,这才让那四名练气士背后的山门消气。只是听说没过几年,那名镇守北关的沙场武夫就出现在了南边野夫关,而且很快就恢复了原先官职,之前所在那支边军更是获得大骊新晋‘铁骑’之一的荣誉头衔,边军人马不但迅速恢复满员,还加入了许多甲等大马和甲等悍卒,如今风光得很。”
陈平安想起大隋山崖书院,自言自语道:“千万别打仗啊。”
青衣小童向高处迅猛抛出一颗雪球,然后用第二颗雪球激射而去,两者砰然碎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看这场灭国大战是逃不掉了,关键就看大隋争不争气。不过如果大骊的白玉京飞剑楼真有传闻那么厉害,我看大隋原本占优的山上势力大多会选择明哲保身,毕竟谁也不愿意被一把从白玉京掠出的飞剑瞬间斩杀于阵法庇护的洞府之内,那就真是死不瞑目喽。谁愿意试一试白玉京飞剑的杀力?境界越高的练气士越惜命怕死。反正我那水神兄弟就说,只要白玉京飞剑有传闻一半的威势,他就主动投降,以大骊庙堂的行事风格,指不定还会保留他御江水神的神位。”
粉裙女童一脸茫然:“白玉京是什么呀,还会跑出飞剑?”
青衣小童哈哈大笑,轻轻弹指,一粒雪球击中粉裙女童的额头:“嗖一下,一柄飞剑就会从大骊京城的白玉京掠出,以五境以上陆地剑仙的御剑速度,转瞬之间就飞过千山万水洞穿了你这傻妞儿的头颅,好玩不?”
粉裙女童双手捂住额头,给吓得不轻。
青衣小童讥笑道:“就你那点微末道行,杀你还需要用白玉京飞剑?你是傻妞儿不假,可大骊朝廷又不傻。白玉京十数柄飞剑,如今率先针对的练气士全部是大隋境内那些个躲在水底下的老乌龟王八蛋。我猜啊,其中有资格上榜的那撮大隋练气士,肯定有人已经悄悄离开大隋版图了,为的就是避其锋芒。”
陈平安虽然一直没有插话,但是对于青衣小童的论点和猜测,觉得绝大多数有理有据,所以全部默默听在耳里,记在心上。但陈平安愈发想不明白,这么一个看问题挺透彻的聪明家伙,怎么在家乡御江就心甘情愿给那个居心叵测的水神背黑锅?
陈平安没有开口询问。这到底是青衣小童的自家事。
他开始默默走桩,迎着风雪一遍又一遍。
在及膝的大雪里,《撼山谱》的走桩不得不极其缓慢,陈平安从山崖栈道一路走到这里,耗费的气力和精神是平时的十倍百倍之多。他全身上下,从外到内,几乎冻成一块冰块,以至于到了后期,根本不用他刻意运转十八停剑气流转,那条宛如火龙巡狩关隘的玄妙气机就会自行快速游走,无形中帮助他勉强维持住一口真气不坠。
每一次呼吸吐纳,都是一次痛彻骨髓的炼狱。
惫懒的青衣小童看得头大,觉得不可理喻:天赋差就认命不好吗?别人在修行路上一日千里,你陈平安每天都在这儿事倍功半,多丢人啊。
粉裙女童则看得快要心疼死了。
半旬过后,风雪渐歇,之后赶路不至于太过艰辛困苦。
三人在这期间绕过了两座关隘和十数座大大小小的高耸烽燧。
陈平安还是会自找苦吃,每天练习拳桩之余,还要主动跟青衣小童切磋武艺,经常被后者一拳打得陷入深雪之中不见人影。
二境依然是可怜兮兮的二境,陈平安的武道进阶真是雷打不动。
青衣小童不知是哀其不幸还是怒其不争,有几次出手重了,打得缺心眼一根筋的自家老爷像断线风筝一样乱飞出去,得挣扎好久才能站起身,一旁观战的粉裙女童便转过头去,不忍再看。
在这样千篇一律的返乡途中,今年的第一场雪就此落幕,三人终于赶到一座在舆图上标注为风雅县的城镇。因为陈平安拣选了一条通往家乡西山的归路,所以不会经过绣花江、红烛镇和棋墩山。他想要多走过一些陌生的地方。
读几部书,识千余字,行万里路,练百万拳,这就是陈平安当下的心愿。路总归都是需要一步步走出来的,陈平安这次返乡行程,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当然苦头也没少吃。比起赶赴大隋书院的游学之路,归程可以腾出更多时间,通过练拳来打磨体魄,以运气来淬炼神魂,滴水穿石,燕子衔泥,点点滴滴都是添补。
青衣小童会觉得他是在浪费光阴,可是陈平安能够清晰感知到一点点裨益的累积,这种感觉,如同在泥瓶巷每天辛勤劳作,多出几颗铜钱入账,家底在悄然增加,外人觉得乏味,可是陈平安自己的感觉不要太好!
年关临近,风雅县的集市熙熙攘攘。这里不同于大骊边关其他城池,书铺多了许多,书香气更重一些。当然,想找孤本善本是奢望了,这里多是粗劣廉价的私家刻本,错字漏字极多。青衣小童和粉裙女童都是眼界高的,一个是身家雄厚,见惯了好东西,一个是自幼跟圣贤书籍打交道。于是只有陈平安在书铺逛得认认真真,对书架上一长排十二本成套的《玉山燃雪谈》爱不释手,可惜背篓空隙不多,已经装不下这么一套大部头,而且价格太高,便只好退而求其次,买了一本作者署名程水东的《铁剑轻弹集》。
上了年纪的店家便由衷称赞他好眼光,然后解释这是黄庭国老侍郎的著作,如今收入囊中,肯定稳赚不赔。因为市井传闻那人很快就要重新出山,受邀担任大骊一座新书院的副山长。
夜幕中,满载而归的陈平安选了一座简陋客栈,要了两间相邻屋子。粉裙女童单独睡一间,青衣小童跟着陈平安跨过门槛,立即皱着鼻子一脸嫌弃,使劲在鼻子前晃动手掌,驱散那些陈年积久的霉腐味。不愧是修炼成精的水蛇,那些不管如何擦拭都难以消除的气味全部被他一阵阵驱逐到了窗外。
陈平安关上门后,在桌上摊开那张大骊南方州郡舆图,因为这些秘不示人的地理形势图一向为官府独有,民间私藏就是大罪。陈平安看着风雅县和龙泉县之间相距不过六百里路程,一半是便于商旅赶路的官道,一半是相对难行的冲澹江水路,相比这一去一回的漫长路途,六百里路可以算是近在咫尺。
陈平安吃过食物就开始练习剑炉,耳边时不时响起一个妇人的谩骂声,以及客栈掌柜的求饶声。
多像家乡泥瓶巷杏花巷那边的场景,只不过那会儿顾璨他娘亲还在,嘴巴恶毒的马婆婆还没去世,每天都会有学塾的读书声远远传到铁锁井。
等到这次回去,老槐树已经没了,看门人也已不在,泥瓶巷邻居家的院门口,大年三十那天,注定是不会张贴上一副崭新喜气的新春联了。
陈平安叹了口气,收起剑炉立桩,来到窗口,从袖中特意缝补而成的小兜里掏出那颗银色小剑胚,轻轻握在手心,缓缓摩挲。
青衣小童没来由怒喝一声:“找死!”
陈平安闻声转头看去,只见青衣小童双指拈住一团虚无缥缈的灰色烟雾,猛然夹紧,指间传出一阵轻微的噼里啪啦声。灰雾逐渐消散,隐约之间有哀号嘶鸣。
看到陈平安的疑惑脸色,青衣小童欢快邀功道:“老爷,这只不知死活的小精魅已经被我捏爆了!还敢来老爷您的地盘撒野,真是活腻歪了!”
青衣小童指了指那团四处流散的雾气:“它名为枕边魅,并无实体。这小玩意儿所过之处带起的那点风是世间众多歪风邪气之一,最喜欢追逐那些心肠歹毒的骂街泼妇,每当她们搬弄唇舌,这种精魅就会偷偷出现,将那股风气收集起来,最能够离间亲人,尤其是夫妻关系。市井坊间所谓的枕头风,就是它们的拿手好戏。”
陈平安叹了口气,笑道:“以后遇上这类精魅,赶走就是了,不用打打杀杀。”
青衣小童“哦”了一声,歪着脑袋,问道:“老爷,您不是菩萨心肠吗?怎的碰到这等邪祟精魅,就不替天行道啦?”
陈平安哭笑不得道:“什么替天行道,我没那么大能耐……”
他很快就止住话头,不再说什么。
青衣小童没来由心头泛起一些失落,因为没能听到滥好人老爷的大道理。那些道理,以前听着总觉得无趣厌烦,武圣庙那次之后,陈平安便不说了,青衣小童竟然会觉得更无趣。他在桌上趴了一会儿,觉得自己病得不轻,干脆爬到桌上,手脚扒开躺着,死气沉沉地望着天花板,盯着一张已无主人坐镇的小蛛网看了半天,开始在桌上翻来覆去。
粉裙女童在那边收拾过被褥床垫,就跑来这边帮陈平安收拾,没忘记好好背着那个崔东山的书箱。这一路风餐露宿,她时时刻刻都护着书箱,由此可见,白衣少年当初在芝兰曹氏的书楼内施展的那一番神通,对她造成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陈平安重新收好那枚“银锭”,走向桌子,青衣小童赶紧坐回凳子。陈平安从背篓里拿出那本还带着浓郁墨香的《铁剑轻弹集》,青衣小童赶紧狗腿殷勤地端来油灯,帮着点燃灯芯。主仆三人分坐三边。
青衣小童不敢打搅看书的陈平安,笑问坐在对面的粉裙女童:“马上就可以吃掉一颗蛇胆石了,是不是很开心?”
有陈平安在身边,粉裙女童要胆气粗壮许多:“你别打我那颗蛇胆石的主意。”
青衣小童嘿嘿笑道:“老爷私下跟我说了,蛇胆石分大小,品秩有高低。傻妞儿你一路上没有功劳没有苦劳,最没用了,所以只给你一颗最小最差的;我陪着老爷喂拳那么多次,所以我拿到手那两颗是最大最好的,一颗有你十颗那么大哦。”
粉裙女童立即转头望向陈平安。
陈平安翻过一页书,微笑道:“别听他瞎扯。”
粉裙女童瞪了眼谎报军情的青衣小童。
青衣小童一拍桌子:“造反?”
粉裙女童往陈平安那边坐了坐。
陈平安对此习以为常,倒是没有故意给小火蟒撑腰说话,始终安静看书。
借着那盏油灯的昏黄火光,陈平安一页页翻过那部读书笔札,其间还拿出了一块棋墩山剩余竹简和当时买玉簪子那家店的店主赠送的小刻刀,读到某些让他眼前一亮的好句子,就一笔一画刻在竹简上。
青衣小童脸颊贴在桌上,自顾自转动眼珠子,装神弄鬼。
粉裙女童不敢跟他对视,就凑在自家老爷身边,看着陈平安读书或是刻字。
陈平安突然眉头紧皱,犹豫片刻后问道:“书上说富贵发达了之后要修桥铺路,不可以修建豪宅大墓。”
青衣小童对此嗤之以鼻,但是没说话,保持那个半死不活的姿势。
粉裙女童点头轻声道:“老爷,一些读书人是有这个讲究,希望有钱了之后行善积德,造福乡里。”
陈平安有些无奈。他原本想着回家之后,就赶在年关之前,立即花钱给爹娘修建一座大坟,气气派派的,不用连块像样的墓碑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