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主席。我们一定听从你的建议,好好努力。”那些学生不约而同用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回应。
而黄彰任则是跟着大家一起回应着,他并不想自己在同学中很特殊。但今天他这句‘姐夫’一叫出来,就意味着他想跟以前一样都很难了,除了同学们看他的眼神会改变,在飞机制造厂里面,那些管理层,也不会刁难他。
“蕴华,现在公司的产能下降不少吧?”李恪笑着问道。
“的确,这段时间产能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不过随着新的机器设备到来,以及整个工厂搬过去过后,产能比以前翻一倍都没问题。”巴玉藻自信道。
当然更让他高兴的是,新式单翼飞机已经决定批量生产。这飞机的设计是他主导的,现在批准批量生产,意味着他的努力被承认,自然让他很高兴。他现在专注的是战斗机设计,而他的好友王助则是在轰炸机以及运输机上面。
他们算是中国第一批飞机设计师,现在中国飞机的设计,他们二人算是领头羊。有着中国最优秀的设计团队,其中有他们带出来的,也有从美德等国学成归来的。
“这批机器可能是最后一批了,后面几年我们应该都无法从国外进口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宁愿牺牲产能搬迁厂房的原因。”李恪的话有些沉重。
“为什么?难道是要打仗了?”巴玉藻猜测道。
“今年下半年可能全面战争就要爆发,那个时候我们想进口也很难。别看我们跟美国来往密切,但美国并不是真心实意跟我们好,包括德国也一样,那个时候我们只能靠自己。”李恪解释道。
听到李恪的话,巴玉藻很震惊,李恪是此时中国政府里面,亲美德派的首席代表,跟两国政界都有很紧密的联系。可现在从对方嘴里,却是说出关于两国的坏话,常人自然很难理解。
“是不是很惊讶?”李恪看着巴玉藻那一脸惊讶,问道,“这就是现实,中国想要强大,必须靠自己,这些列强没有一个是希望我们国家崛起的。所以我才这么大力发展教育、工业,就是打下底子。”
李恪的这话,并没有像后面那些学生隐瞒,就很自然地说出来。
“我明白。我和禹朋{王助的字}之所以回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也想自己的祖国能够崛起。以前政府并不是很重视,知道遇到了你,可以说,你是我们的伯乐,让我们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所学。”巴玉藻深有同感。
李恪挥了挥手,“这些就别说了,都是为了这个国家贡献一份力而已,你是贡献技术和知识,我是给你们提供环境、平台和资金,都一样重要,不可或缺。
战斗机研制方面,你要多下点功夫。德国的bf109,我给你们额外采购了几架,你们就算是把它们拆成零件都行,只要能掌握德国人的技术。然后用于改进现有飞机,这样前线战士就能少流点血。”
其实那几架多出来的飞机并不是李恪额外采购,而是德国深知中国人喜欢吃回扣。李恪用回扣的那部分钱多采购了几架,但并不属于航空委员会,而是拨给了飞机厂。
因为没有获得生产技术,逆向复制不是不行,而是已经拿出了自己的新式战机,用不着去复制德国的,只需要学习对方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
“对了,现在工厂的产能,能在年底完成300架的订单吗?”李恪关心道。
“不行,要是没有这次搬迁,加上新到的设备,倒是有可能,但现在产能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事我正想向你建议,能不能把兵工署旗下在贵阳的那家飞机厂也用来生产战机,这样我们就能完成这笔订单。”巴玉藻建议道。
贵阳飞机厂,虽然隶属于兵工署,但因为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现在主要就负责维修而已,所以巴玉藻就盯上了这个飞机厂,希望能把这个厂变成中华飞机制造公司的三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