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缅甸风云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130章 交公粮(1 / 2)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新丝路文学网】手机用户输入地址:

9月初,热带风暴余波平复,农田再次耕犁,正处于灌溉养田、秧苗未长阶段,农民得到了片刻农闲时间。

趁着这个时机,根据地启动农业税征收工作。

9月12日,税务小队奔赴各公社,在基层机构协助下,开启首次夏税征收。

税收的重要性,对一个政权而言,是为生死攸关,张扬特别注重此次征税。

为了保证税收队伍的纯洁性,一线税务员没有调用民政部门职员,而是从全旅范围内选拔新人。

人选要求初中文凭以上,且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政审和成分鉴别更少不了。

为了配合税务员,旅部另外成立独立的警卫队和运粮车队,它们分属不同的部门,起到互相监督作用。

经过2个月的人员培训后,税务局成立18支小队,在镇、大队、村三级基层政府配合下,直接下村收粮。

晨曦中,以邱余、王蒙为核心的第6征税小队来到南茂山寨。

邱余、王蒙都是滇省农家子弟,36名税务员也都是来自内地,和当地百姓没有瓜葛。

这也就隔绝了税收员徇私枉法与贪污腐败的土壤。

出自华夏农村的他们,对公社纳粮的流程一清二楚,懂纳粮的难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知道百姓交粮时的痛点。

父辈纳粮时的艰辛,足以让年轻税务员对根据地百姓产生共情,而不是一个冷漠地收税人。

得知公家今天来收粮,村民早早聚集在打谷场。

寨子以前没有公共打谷场,每年的晒谷季都是一大难题,也少不了邻里纠纷。

土改后,民政部支援了一批水泥,村村集体在村头修了一个大打谷场,以供村民轮流晒谷。

富余人家会自购几袋水泥,将自家院子硬化,就不用排队到大场晒谷。

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土改带来的经济改善,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农村,晒谷只是其中一个改变。

占地近2亩的打谷场,今天被分成一块块,码放着用箩筐装好的稻谷。

孩子在谷堆间奔跑,肆意地播撒欢快的童年。

大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脸上带笑却内心忐忑的望着收粮队。

秤砣等工具刚摆放好,村民就围了上来,心急地问怎么交公粮。

邱余拿起铁皮喇叭,“乡亲们别急,先后退5步,别挤在一起。”

民兵小队适时隔开百姓,清出一片空地。

“大家不用急,咱们按照名册来,喊一个名字,就上来一家人。”

邱余这么一说,大家就不急了。

土改时,村里有花名册的,领化肥时也按名册顺序来,村民们清楚自家在里面的位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