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文学网】手机用户输入地址:
公粮入库,民政部又琢磨着怎么向农民购买余粮,增加粮食储备。
此次征税,实际的税收占比在10%左右,农户手中的余粮还很充裕。
根据农村工作组走访调查发现,农户扣除口粮、饲料粮、储备粮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粮食富余。
农民工申克家,和种田户阿力家就是典型案例。
申克一家不耕田,更不饲养牲畜、家禽,夏收余粮有3000斤,以一年两季稻谷计算,一年余粮6000斤。
申克一家在城里生活,没有谷仓用于储粮,只能卖掉大部分粮食,预计夏季会出售不低于2000斤稻谷。
姐告村的阿力家,一共五口人,三个壮年劳动力,耕种15亩稻田,养有2头猪、30多只鸡鸭。
这样的人家,一天大概要煮4斤米,一年用米量大概1500斤大米,约为2500斤稻谷。
粗略算下来,阿力家一年余粮大概有7000斤稻谷。
这只是基层干部的大略估算,算不得准,但每家农户有余粮可售是现状,是余粮收购计划决策的基础。
农民家里有充裕的粮食,必定会出售,要买农具,就只能卖粮食换钱。
自古以来,粮食售卖定价权就不在农民手里,为了避免谷贱伤农,和农户被粮贩盘剥,根据地必须收购余粮。
不过以何等价格收购粮食,就成了首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地内的农民以往很穷,根本没有粮食可售,也就没有约定成俗的粮食价格,和粮食交易市场。
九旅向滇省购买库粮,价格基本在元/斤以上,上等的稻谷价格甚至高达元/斤。
通过走私渠道,从掸邦、克钦邦购入的走私稻谷,价格更高,不能作为参考价格。
缅甸国内稻谷官方定价是另一个极端,低到令人发指。
六十年代,奈温政府推出统销统购政策,稻谷定价为每缅升最高价为5缅元。
缅升约合公斤,折合统购价约为缅元/市斤。
如此无耻地低价,极大挫伤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迫使农民选择少种粮或不种粮食来抗议。
这样的统销统购政策,造成的恶果非常大,以致于缅甸全国水稻种植面积连年下降,稻谷出口总量一度下跌到80万吨,比顶峰期少了将近一半。
大米出口是奈温政府的第一大外汇收入来源,为了挽回出口颓势,当局只好提高收购价,提到10缅元/升。
提高收购价后,全缅水稻产量才逐渐回升,稻谷出口量重回100万吨以上。